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常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0-12页 |
1.3 钒氧化物电极材料 | 第12-15页 |
1.4 五氧化二钒电极材料的改性研究 | 第15-21页 |
1.4.1 五氧化二钒材料的纳米化 | 第15页 |
1.4.2 五氧化二钒与导电碳材料的复合 | 第15-16页 |
1.4.3 增大五氧化二钒电极材料的层间距 | 第16-18页 |
1.4.4 五氧化二钒电极材料的掺杂改性 | 第18-21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5.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依据及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Mo_xV_(2-x)O_(5+y)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3-30页 |
2.1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Mo_xV_(2-x)O_(5+y)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1 Mo_xV_(2-x)O_(5+y)及复合材料溶胶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2 Mo_xV_(2-x)O_(5+y)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5页 |
2.3 结构与性能表征方法 | 第25-30页 |
2.3.1 结构表征 | 第25-27页 |
2.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7-30页 |
第3章 Mo_xV_(2-x)O_(5+y)纳米材料的结构组成及形成机理分析 | 第30-41页 |
3.1 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30-37页 |
3.1.1 TG-DSC分析 | 第30-31页 |
3.1.2 XRD和FTIR分析 | 第31-32页 |
3.1.3 FESEM和TEM分析 | 第32-36页 |
3.1.4 XPS分析 | 第36-37页 |
3.2 Mo_xV_(2-x)O_(5+y)形成机理分析 | 第37-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Mo_xV_(2-x)O_(5+y)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1-48页 |
4.1 循环伏安性能分析 | 第41-42页 |
4.2 恒流充放电测试分析 | 第42-44页 |
4.3 交流阻抗分析 | 第44-45页 |
4.4 电化学性能与材料结构的关系分析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Mo_xV_(2-x)O_(5+y)/GO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8-57页 |
5.1 XRD和Raman分析 | 第48-50页 |
5.2 FESEM和TEM | 第50-53页 |
5.3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3-56页 |
5.3.1 循环伏安 | 第53-54页 |
5.3.2 恒流充放电测试分析 | 第54-55页 |
5.3.3 交流阻抗分析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参加会议情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