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

迈克尔·斯洛特的“共感”概念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18页
    (一)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1-13页
        1. 选题依据第11-12页
        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三) 研究意图与创新之处第16-18页
        1. 研究意图第16-17页
        2. 创新之处第17-18页
一、斯洛特“共感”概念的伦理思想史背景第18-28页
    (一) 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伦理思想史背景第18-24页
        1. 哈奇森的仁爱论第19-21页
        2. 大卫·休谟的同感说第21-23页
        3. 亚当·斯密的同感说第23-24页
    (二) 当代西方伦理思想史背景第24-28页
        1. 德性伦理学的复兴第25-26页
        2. 关怀伦理学的局限第26-28页
二、斯洛特“共感”概念的内在特征、运行机制与道德价值第28-37页
    (一) 斯洛特“共感”概念的内在特征第28-30页
        1. 偏袒性第28-29页
        2. 令人温暖或寒心的情感属性第29-30页
    (二) 斯洛特“共感”的运行机制第30-34页
        1. 以对他人情感的感同身受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学机制第31-32页
        2. 指称固定理论制约下的先天机制第32-33页
        3. 以阴阳为表现形式的自然机制第33-34页
    (三) 斯洛特“共感”概念的道德价值第34-37页
        1. 道德判断的客观性第34-35页
        2. 道德义务的绝对性第35-37页
三、斯洛特“共感”概念的理论贡献与局限第37-42页
    (一) 斯洛特“共感”概念的理论贡献第37-40页
        1. 德性伦理学意义上的理论贡献第37页
        2. 情感主义伦理学意义上的理论贡献第37-38页
        3. “共感”概念之于道德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启示第38-40页
    (二) 斯洛特“共感”概念的理论局限第40-42页
        1. 对道德情感得以产生的语境缺乏关注第40页
        2. 对道德情感自身的合宜性缺乏关注第40-42页
结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周易》谦德思想研究
下一篇:伦理学视角下的传统家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