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魏晋南北朝咏物诗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第二章 咏物诗的起源与定义 | 第12-22页 |
第一节 咏物诗的起源 | 第12-14页 |
一 原始人对物的认知 | 第12-13页 |
二 咏物诗产生的契机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咏物的几种重要模式 | 第14-17页 |
一 物以比德 | 第15页 |
二 物以比行 | 第15-16页 |
三 感物起兴 | 第16-17页 |
四 赋体咏物 | 第17页 |
第三节 咏物诗的定义 | 第17-22页 |
一 咏物诗界定需注意的问题 | 第17-20页 |
二 咏物诗的定义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两汉时期:寓言诗学范式下的咏物诗 | 第22-31页 |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22-25页 |
一 愚民禁欲导致思想僵化 | 第22-23页 |
二 皓首穷经与多作辞赋 | 第23-24页 |
三 比兴美刺的事义之诗盛行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汉代咏物诗的发展状况 | 第25-28页 |
一 祥瑞诗 | 第25-26页 |
二 客观的描述性诗歌 | 第26-27页 |
三 有寄寓的咏物诗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汉代咏物诗的特点 | 第28-31页 |
第四章 魏晋时期:咏物诗的过渡阶段 | 第31-42页 |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31-32页 |
一 人的自觉与审美的自觉 | 第31页 |
二 知识分子的彻底转型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曹魏咏物诗发展状况 | 第32-36页 |
一 飞鸟题材诗歌内涵趋于集中 | 第32-34页 |
二 植物题材诗歌透露审美独立讯息 | 第34-35页 |
三 斗鸡诗象征诗歌娱乐功能的回归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两晋感物诗学范式下的咏物诗 | 第36-42页 |
一 感物诗学范式的形成 | 第36-37页 |
二 两晋咏物诗的发展状况 | 第37-42页 |
第五章 南北朝时期:体物咏物诗大盛 | 第42-53页 |
第一节 南朝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42-44页 |
一 社会动荡世风沉沦 | 第42页 |
二 审美俗化舍本逐末 | 第42-43页 |
三 诗歌偏离雅乐正道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南朝咏物诗的发展状况 | 第44-50页 |
一 刘宋咏物诗 | 第44-46页 |
二 齐梁咏物诗 | 第46-49页 |
三 陈咏物诗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南朝咏物诗的艺术转变 | 第50-53页 |
一 为文造情与艺术想象的介入 | 第50-51页 |
二 由繁入简与诗歌意境的形成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