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记忆--一个浦市家族的兴与衰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第三节 文献回顾 | 第9-11页 |
一、人类学经典流派时期的宗族、祠堂研究 | 第9-10页 |
二、与宗族、祠堂有关的近期研究 | 第10-11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一、社会记忆 | 第11-12页 |
二、社会空间 | 第12-13页 |
三、家族意识 | 第13-14页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流变之力 | 第16-25页 |
第一节 沅水边的浦市 | 第16-20页 |
一、沅水流域概况 | 第16页 |
二、优渥的水运与商业发展 | 第16-18页 |
三、历史上的浦市 | 第18页 |
四、今日浦市 | 第18-20页 |
第二节 迁徙 | 第20-22页 |
一、南下 | 第20-21页 |
二、两房G: 上房G和下房G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扎根立业 | 第22-25页 |
一、桐油买卖、木材买卖 | 第22-23页 |
二、家族兴盛的象征: 兴建祖宅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家族与祠堂 | 第25-35页 |
第一节 祖恩、继承、传承 | 第25-28页 |
一、继承家业 | 第25-26页 |
二、家族产业的形成 | 第26页 |
三、家族企业发展: 分工与协作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祠堂: 宗族意识的整合与梳理 | 第28-30页 |
一、家族与集体意识 | 第28页 |
二、修建祠堂 | 第28-29页 |
三、祖先缅怀与节庆祭祖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家族的兴盛 | 第30-35页 |
一、G家老铺的兴隆 | 第30-33页 |
二、家族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祠堂记忆: 权力与秩序下的重塑 | 第35-47页 |
第一节 地方情境中的抵抗与坚守 | 第35-38页 |
一、动乱年代 | 第35-36页 |
二、逃亡 | 第36页 |
三、陆军监狱: G家祠堂的改造 | 第36-37页 |
四、祖先的出离: 宗族关系的破坏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空间转变:由祠堂退回厅堂 | 第38-42页 |
一、神龛祭祖 | 第38-39页 |
二、没有祖先的祠堂: G家祠堂的几次易主 | 第39-40页 |
三、G氏后人的故事: 记忆中的1949-1975 | 第40-42页 |
第三节 消散 | 第42-47页 |
一、走出小镇 | 第42页 |
二、祠堂记忆的缺失与铭记 | 第42-43页 |
三、作为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G家祠堂 | 第43-45页 |
四、历史的启示: 家与国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