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粉煤灰稳定/固定重金属污染底泥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我国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3-19页 |
| ·底泥的理化性质 | 第13-16页 |
| ·底泥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 | 第16-17页 |
| ·重金属的释放规律 | 第17页 |
| ·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现状 | 第17-19页 |
| ·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技术 | 第19-21页 |
| ·生物淋滤 | 第19-20页 |
| ·化学方法 | 第20-21页 |
| ·萃取技术超临界-液体 | 第21页 |
| ·底泥重金属稳定化/固化 | 第21页 |
| ·稳定/固定底泥中重金属 | 第21-25页 |
| ·水泥及粉煤灰的化学成分分析与物理性质 | 第21-22页 |
| ·水泥稳定/固定底泥中重金属 | 第22-23页 |
| ·粉煤灰用于稳定/固定底泥中重金属 | 第23-25页 |
| ·湘江及霞湾港的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 ·霞湾港重金属污染 | 第25-26页 |
| ·霞湾港重金属污染底泥稳定/固定治理思路 | 第26-27页 |
|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7-29页 |
| ·选题背景 | 第2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第2章 水泥粉煤灰稳定/固定霞湾港重金属污染底泥 | 第29-43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实验目的 | 第29-30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0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0页 |
| ·主要器皿 | 第30页 |
| ·药品及试剂 | 第30页 |
| ·主要物征参数与测定方法 | 第30-34页 |
| ·含固率 | 第30-31页 |
| ·pH | 第31页 |
| ·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31页 |
| ·重金属浸出毒性 | 第31页 |
| ·底泥重金属含量 | 第31-34页 |
| ·实验内容 | 第34-35页 |
| ·底泥样品采集 | 第34-35页 |
| ·底泥的处理及测定 | 第35页 |
| ·固化体的制备 | 第35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 ·底泥性质分析 | 第35-36页 |
| ·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36-37页 |
| ·浸出实验 | 第37-38页 |
| ·养护条件对固化效果的影响 | 第38-40页 |
| ·极端情况下重金属浸出情况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3章 粉煤灰用量对底泥固化/稳定效果的影响 | 第43-51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实验目的 | 第43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3-44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 ·主要器皿 | 第44页 |
| ·药品 | 第44页 |
| ·主要表征参数与测定方法 | 第44页 |
| ·含固率、pH、抗压强度、浸出实验 | 第44页 |
| ·干湿和冻融循环实验 | 第44页 |
| ·供试污泥、水泥、粉煤灰性质 | 第44-45页 |
| ·实验内容 | 第45-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 ·重金属浸出 | 第46-48页 |
| ·抗压强度 | 第48-49页 |
| ·外界环境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
| 附件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