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学术资本化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学术资本化 | 第21-22页 |
2.1.2 本土化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2.1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 | 第23-24页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4-27页 |
第3章 学术资本化在中国发展的动因 | 第27-33页 |
3.1 知识的自身属性与社会需求推动 | 第27-30页 |
3.1.1 知识的自身属性 | 第27-29页 |
3.1.2 社会需求的推动 | 第29-30页 |
3.2 国家政策推动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第30-31页 |
3.2.1 国家政策的推动 | 第30-31页 |
3.2.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第31页 |
3.3 高等教育模式转变与高校教师收入偏低 | 第31-33页 |
3.3.1 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 | 第31-32页 |
3.3.2 高校教师收入偏低 | 第32-33页 |
第4章 学术资本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 第33-49页 |
4.1 学术资本化对中国科技政策制定的影响 | 第33-36页 |
4.1.1 对科技部科技政策制定的影响 | 第33-34页 |
4.1.2 对教育部科技政策制定的影响 | 第34-36页 |
4.2 学术资本化对知识生产的影响 | 第36-43页 |
4.2.1 高校专利申请与授权 | 第36-40页 |
4.2.2 高校知识产权转移与转化 | 第40-41页 |
4.2.3 学术资本化对基础研究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 学术资本化对知识生产者及知识生产机构的影响 | 第43-46页 |
4.3.1 学术资本化改变了中国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 | 第43-44页 |
4.3.2 学术资本化改变了中国高校职能 | 第44-46页 |
4.4 对中国学术资本化发展现状的利弊分析 | 第46-49页 |
4.4.1 学术资本化对中国的有利影响 | 第46页 |
4.4.2 学术资本化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 第46页 |
4.4.3 辩证看待学术资本化的利弊 | 第46-49页 |
第5章 学术资本化发展对策探讨 | 第49-55页 |
5.1 国家层面:营造适宜的政策环境避免过度学术资本化 | 第49-51页 |
5.1.1 制定政策规范科研人员市场化行为 | 第49-50页 |
5.1.2 增加政府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投入 | 第50页 |
5.1.3 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科研项目资助力度 | 第50-51页 |
5.2 机构层面:完善科技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 | 第51-53页 |
5.2.1 构建适宜的考核评价体制和管理制度 | 第51页 |
5.2.2 提高科研人员科研动机 | 第51-52页 |
5.2.3 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 | 第52-53页 |
5.2.4 营造尊重科学和鼓励探索的科研环境 | 第53页 |
5.3 人员层面: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 第53-55页 |
5.3.1 避免盲目崇拜市场 | 第53-54页 |
5.3.2 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 第54-55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55-5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