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酚氨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5页 |
1.2 酚氨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物理法 | 第15-16页 |
1.2.2 化学法 | 第16页 |
1.2.3 生物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1.2.4 酚氨废水的处理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3 新型生物处理工艺 | 第17-19页 |
1.3.1 厌氧氨氧化技术的提出 | 第17页 |
1.3.2 厌氧氨氧化工艺类型及特点 | 第17-18页 |
1.3.3 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4.1 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分体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工艺的运行效能及调控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1-25页 |
2.2.2 接种污泥和人工模拟废水 | 第25-26页 |
2.2.3 实验设计 | 第26页 |
2.2.4 AOB活性和NOB活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5 厌氧氨氧化活性(SAA)的测定 | 第27页 |
2.2.6 酚氮比对污泥活性的影响 | 第27页 |
2.2.7 酚降解活性(SUR)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8 其他指标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2.3.1 酚氮比对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2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处理酚氨废水的启动研究 | 第30-32页 |
2.3.3 高浓度苯酚对酚氨废水处理效能的影响(阶段Ⅱ)及酚氨比调控作用(阶段Ⅲ)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一体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的运行效能及调控 | 第35-49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2.1 反应器启动 | 第35-36页 |
3.2.2 接种污泥和人工模拟废水 | 第36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36-37页 |
3.2.4 反硝化活性的测定 | 第37页 |
3.2.5 异养硝化细菌活性的测定 | 第37页 |
3.2.6 比耗氧速率(SOUR)的测定 | 第37-38页 |
3.2.7 其他指标检测方法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3.3.1 一体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启动研究 | 第38-41页 |
3.3.2 反应器启动阶段污泥活性变化 | 第41-43页 |
3.3.3 一体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稳定运行效能研究 | 第43-46页 |
3.3.4 反应器稳定运行阶段污泥活性的变化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处理酚氨废水的菌群结构演变机制 | 第49-59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4.2.2 生物菌群结构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4.3.1 分体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菌群结构演变机制 | 第51-52页 |
4.3.2 一体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启动阶段菌群结构演变机制 | 第52-55页 |
4.3.3 一体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稳定运行阶段菌群结构演变机制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