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塬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区域土壤侵蚀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间关系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与土壤侵蚀概况 | 第20-31页 |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0-2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2.1.4 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2.1.5 气象与水文 | 第24-25页 |
2.1.6 土壤与植被 | 第25-26页 |
2.2 研究区土壤侵蚀概况 | 第26-31页 |
2.2.1 研究区主要土壤侵蚀形式 | 第26-27页 |
2.2.2 研究区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2.2.3 研究区土壤侵蚀危害 | 第28-31页 |
第3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31-56页 |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1-35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1页 |
3.1.2 数据处理 | 第31-35页 |
3.2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 | 第35-43页 |
3.2.1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建立 | 第35页 |
3.2.2 研究区土地利用解译分类 | 第35-36页 |
3.2.3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精度评价 | 第36-38页 |
3.2.4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结果 | 第38-43页 |
3.3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 | 第43-54页 |
3.3.1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 | 第43-44页 |
3.3.2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 | 第44-51页 |
3.3.3 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 | 第51-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研究区土壤侵蚀分析 | 第56-76页 |
4.1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提取 | 第56-62页 |
4.1.1 降雨侵蚀力因子 | 第56-57页 |
4.1.2 土壤可蚀性因子 | 第57-58页 |
4.1.3 地形因子 | 第58-59页 |
4.1.4 植被覆盖因子 | 第59-61页 |
4.1.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 第61页 |
4.1.6 沟蚀因子 | 第61-62页 |
4.2 研究区土壤侵蚀评价 | 第62-69页 |
4.2.1 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估算 | 第62-64页 |
4.2.2 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 第64-69页 |
4.3 研究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 第69-75页 |
4.3.1 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时空变化 | 第69-70页 |
4.3.2 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 | 第70-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分析 | 第76-94页 |
5.1 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分析 | 第76-81页 |
5.1.1 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面积分析 | 第76-80页 |
5.1.2 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指数分析 | 第80-81页 |
5.2 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 第81-93页 |
5.2.1 减轻土壤侵蚀的土地利用变化 | 第81-87页 |
5.2.2 加重土壤侵蚀的土地利用变化 | 第87-9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