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

农地与“家园”--中越边境地区一个壮族村寨的城市化与“地权”意识

内容提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6-32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6-18页
    二、农地利用、开发与农地意识的研究回顾第18-26页
        1、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8-20页
        2、国内相关研究进展第20-26页
    三、研究主题与研究意义第26-28页
        1、研究主题第26-27页
        2、研究意义第27-28页
    四、研究方法与进入田野第28-29页
        1、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8页
        2、进入田野第28-29页
    五、相关概念和问题描述第29-32页
        1、相关概念定义第29-30页
        2、研究主题描述第30-32页
第二章 一个边缘地带的壮族村寨第32-48页
    一、堪爱村的山、水和生态空间第33-35页
    二、族群历史与稻作传统第35-36页
    三、制度演变第36-38页
    四、经济生活方式第38-39页
    五、风俗习惯第39-45页
        1、日常生活习俗第39-42页
        2、节庆习俗第42-45页
    六、宗教信仰第45-48页
第三章 地权制度及农地耕作方式的变迁第48-69页
    一、地权制度第48-50页
    二、农地耕作方式的变迁第50-61页
        1、生计方式的适应第51-52页
        2、生计方式的选择第52-57页
        3、生计方式变迁的特点第57-61页
    三、农地意识与城市化的关系第61-69页
        1、农地意识与农地利用第62-65页
        2、城市化与壮族人生计方式的变化第65-67页
        3、农地意识与虚拟空间第67-69页
第四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第69-82页
    一、城市化的机遇第71-73页
    二、城市化的挑战第73-78页
        1、民族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乡村常住人口流失第73-74页
        2、市场化的侵蚀第74-76页
        3、外来经济、文化的冲击第76-77页
        4、族群认同的变迁第77-78页
    三、“后城市化时代”的民族文化建设第78-82页
        1、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第79-80页
        2、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80-82页
第五章 农地意识的演变第82-102页
    一、农地意识的产生第82-83页
    二、农地意识的实第83-85页
    三、农地意识的虚第85-87页
    四、农地意识的分化第87-90页
        1、延续稻作农耕文化的壮族人第87-89页
        2、随城市化浪潮实现非农转变的壮族人第89-90页
    五、农地意识的影响因素第90-102页
        1、农地经济价值第90-91页
        2、土地非经济价值第91-102页
第六章 后城市化时代的乡土重建第102-116页
    一、农地意识因人地关系紧张而凸显第103-104页
    二、城市化与虚拟网络社区第104-112页
        1、壮族人的“同地”微信群第105页
        2、网络空间的社会性第105-111页
        3、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第111-112页
    三、农地意识出现多元形态第112-113页
    四、农地流转意愿受农地非经济价值的影响第113-116页
第七章 结论第116-119页
    一、从实践主体的视角探讨农地意识的变迁第116-117页
    二、农地意识的分化第117-118页
    三、农地意识与家园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3页
后记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省畜牧业新技术发展问题研究
下一篇:泰安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