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0.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0.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0.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0.3 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0.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0.3.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0.5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0.5.1 研究特色 | 第13页 |
0.5.2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 前霍布斯自然法思想历史发展的脉络 | 第14-29页 |
1.1 自然法在自然与习俗的纠缠中萌生 | 第15-20页 |
1.1.1 自然法的初始形态“约定说”与“自然说” | 第16-18页 |
1.1.2 柏拉图“二分”自然法与亚里士多德“人”法 | 第18-19页 |
1.1.3 斯多亚学派“折中主义”的自然法 | 第19-20页 |
1.2 在理性与信仰中构建永恒法 | 第20-23页 |
1.2.1 奥古斯丁“柏拉图主义式”的自然法 | 第21-22页 |
1.2.2 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式”的自然法 | 第22-23页 |
1.3 近代早期自然法思想从“神”到“人”的演进 | 第23-29页 |
1.3.1 苏亚雷斯“完备意义上”的法 | 第23-26页 |
1.3.2 格劳秀斯“世俗化”的自然法 | 第26-29页 |
2 霍布斯自然法的理论逻辑 | 第29-45页 |
2.1 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 第29-32页 |
2.2 霍布斯自然法的人性论基础 | 第32-36页 |
2.2.1 人性与自然状态 | 第32页 |
2.2.2 霍布斯对“人是政治性动物”的批判 | 第32-33页 |
2.2.3 “经验”在霍布斯“人性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 第33-35页 |
2.2.4 霍布斯“人性论”与格劳秀斯“人性论”的区别 | 第35-36页 |
2.3 原初契约的构想 | 第36-40页 |
2.3.1 原初契约与信约国家的建立 | 第37页 |
2.3.2 契约和自由赠予是建立信约国家的两个重要内容 | 第37-38页 |
2.3.3 “合理猜忌”直接影响契约社会的存在 | 第38-39页 |
2.3.4 预设“强制权力”解决“合理猜忌”的困局 | 第39-40页 |
2.4 霍布斯契约自然法的理论特质 | 第40-45页 |
2.4.1 根本自然法的内容 | 第40页 |
2.4.2 其它自然法从根本自然法中演变而来 | 第40-41页 |
2.4.3 自然权利与国家的产生 | 第41-45页 |
3 霍布斯自然法思想的评析 | 第45-51页 |
3.1 霍布斯自然法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45-48页 |
3.1.1 霍布斯自然状态学说对社会契约论发挥基础性作用 | 第45-46页 |
3.1.2 霍布斯自然法思想对左翼激进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46-47页 |
3.1.3 霍布斯自然法对社群主义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 霍布斯自然法思想的不足之处 | 第48-51页 |
3.2.1 哲学观的机械唯物主义 | 第48-49页 |
3.2.2 权利义务的二律背反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