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1 草地植被斑块的形成 | 第10页 |
1.2 植被斑块对家畜采食的影响及与草地演替的关系 | 第10-12页 |
1.2.1 家畜采食 | 第10-11页 |
1.2.2 草地演替 | 第11页 |
1.2.3 草地生态系统 | 第11-12页 |
1.3 植被空间格局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高寒草甸两种生境植物群落构成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 第14-2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7页 |
2.1.1 研究区概况 | 第14-15页 |
2.1.2 样地设计 | 第15页 |
2.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15-16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16-17页 |
2.2 结果 | 第17-25页 |
2.2.1 群落植物种的P和δ值 | 第17-19页 |
2.2.2 群落植物种分布对幂乘方法则的吻合性 | 第19页 |
2.2.3 群落植物种的P和ε值 | 第19-20页 |
2.2.4 摄影定位法分析植物群落和种群空间格局 | 第20-25页 |
2.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高寒草甸主要植被斑块构成及种群和群落空间格局 | 第26-5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3.1.1 研究区概况 | 第26页 |
3.1.2 样地设计 | 第26-27页 |
3.1.3 斑块类型 | 第27页 |
3.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27页 |
3.1.5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3.2 结果 | 第27-52页 |
3.2.1 嵩草斑块空间格局 | 第27-31页 |
3.2.2 苔草+嵩草混生斑块 | 第31-36页 |
3.2.3 火绒草斑块空间格局 | 第36-40页 |
3.2.4 阴坡球花蒿斑块空间格局 | 第40-43页 |
3.2.5 阴坡珠芽蓼斑块空间格局 | 第43-46页 |
3.2.6 阴山扁蓄豆+二裂委陵菜混生斑块 | 第46-49页 |
3.2.7 阶地车前和赖草斑块空间格局 | 第49-52页 |
3.3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4-60页 |
4.1 讨论 | 第54-58页 |
4.1.1 幂乘方法则分析植被空间格局 | 第54-55页 |
4.1.2 摄影定位法分析植被空间格局 | 第55-57页 |
4.1.3 生境和斑块类型及大小与植物空间格局分布的关系 | 第57-58页 |
4.2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