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观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6页 |
| 一、课题来源与意义 | 第8-10页 |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14页 |
| 四、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善显密意疏》中观思想的渊源及要义 | 第16-25页 |
| 第一节 中观学在印藏佛教史上的发展源流 | 第16-21页 |
| 一、中观宗的创立 | 第16-17页 |
| 二、中观两派在印度的传承发展 | 第17-19页 |
| 三、中观两派的分歧 | 第19-21页 |
| 第二节 《入中论善显意疏》的要义 | 第21-25页 |
| 一、本论疏的标题释义 | 第21-23页 |
| 二、本论疏的结构与框架 | 第23-24页 |
| 三、本论疏的总体要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对实有的考察 | 第25-52页 |
| 第一节 自续派之实执 | 第25-41页 |
| 一、阐明实有与实执的差别 | 第25-32页 |
| 二、虚妄的建构状况 | 第32-38页 |
| 三、自续派的离一多之理 | 第38-41页 |
| 第二节 应成派的实执 | 第41-52页 |
| 一、诸法唯名假立的道理 | 第42-47页 |
| 二、应成派两种我执 | 第47-52页 |
| 第三章 对法无我的考察 | 第52-92页 |
| 第一节 破自生 | 第53-57页 |
| 一、破从“同体”之因生 | 第53-56页 |
| 二、总破因果同一体性 | 第56-57页 |
| 第二节 破他生 | 第57-92页 |
| 第一部分: 正面破他生 | 第57-65页 |
| 一、道理上否定他生 | 第57-60页 |
| 二、对因中无果论的批判 | 第60-64页 |
| 三、观果四句破他生 | 第64-65页 |
| 第二部分: 事实上否定他生 | 第65-87页 |
| 一、二谛的建立 | 第67-76页 |
| 二、二谛的形成及作用 | 第76-84页 |
| 三、破他生不违背世间 | 第84-85页 |
| 四、破除他生的意义 | 第85-86页 |
| 五、从二谛角度总破他生 | 第86-87页 |
| 第三节 破共生 | 第87-88页 |
| 第四节 破无因生 | 第88-92页 |
| 第四章 对《善显密意疏》中观思想的评价 | 第92-98页 |
| 第一节 《善显密意疏》中观思想理论特色 | 第92-94页 |
| 一、深广结合 | 第92-93页 |
| 二、有空无碍 | 第93-94页 |
| 三、归谬论证 | 第94页 |
| 第二节 《善显密意疏》中观思想对藏传佛学的影响 | 第94-98页 |
| 一、宗喀巴赋予藏地中观思想新的生命力 | 第95页 |
| 二、宗喀巴赋予藏地中观思想绝对的中道精神 | 第95-97页 |
| 三、宗喀巴对藏地中观思想传承功不可没 | 第97-98页 |
| 结语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5页 |
| 个人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