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28页 |
1.研究对象 | 第13-17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1.3 临床病例的选择 | 第14-16页 |
1.4 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16-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第17页 |
2.2 样本含量 | 第17页 |
2.3 随机方法 | 第17页 |
2.4 试验对照设计 | 第17-18页 |
2.5 盲法 | 第18-19页 |
2.6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3.治疗方案 | 第20-23页 |
3.1 设计分组 | 第20页 |
3.2 操作规范 | 第20页 |
3.3 分组治疗方案 | 第20-23页 |
4.临床观察指标 | 第23-26页 |
4.1 一般生物学指标检测 | 第23页 |
4.2 疗效评价指标 | 第23-25页 |
4.3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5页 |
4.4 依从性评价 | 第25页 |
4.5 安全性评价 | 第25-26页 |
5.统计方法 | 第26-27页 |
5.1 统计分析计划书与软件 | 第26页 |
5.2 分析数据集的选择 | 第26-27页 |
5.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7页 |
6.质量控制和保证 | 第27-28页 |
结果分析 | 第28-40页 |
1.入选病例完成情况及均衡性分析 | 第28-31页 |
1.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28-30页 |
1.2 病程比较 | 第30-31页 |
2.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第31-33页 |
3.两组治疗前后5次坐立所使用的时间评分比较 | 第33-35页 |
4.两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 | 第35-36页 |
5.第2疗程治疗后两组组间有效率比较 | 第36-38页 |
6.两个月后随访两组组间有效率比较 | 第38-39页 |
7.依从性分析 | 第39页 |
8.安全性分析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59页 |
1.传统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第40-43页 |
1.1 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概念 | 第40页 |
1.2 骨痹的病因病机 | 第40-42页 |
1.3 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现状 | 第42-43页 |
2.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第43-49页 |
2.1 西医对KOA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3-46页 |
2.2 西医对KOA的治疗措施 | 第46-49页 |
3.推拿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现代医学机理 | 第49-52页 |
3.1 推拿改善膝部肌肉的肌力 | 第49-50页 |
3.2 松解膝部软组织粘连 | 第50页 |
3.3 增加膝关节活动度 | 第50页 |
3.4 恢复膝关节的力学平衡 | 第50-51页 |
3.5 消除膝关节内外的炎性反应 | 第51页 |
3.6 改善膝部的血液循环 | 第51-52页 |
4.关于本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第52-54页 |
4.1 基线比较结果 | 第52页 |
4.2 治疗结果 | 第52-54页 |
5.彭德忠教授“拿髌拨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54-59页 |
5.1“拿髌”对膝关节的减压作用 | 第54-55页 |
5.2“拨筋”治疗 KOA 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55-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一 综述 | 第67-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件一 患者知情同意书 | 第76-78页 |
附件二 不良事件记录表 | 第78-80页 |
附件三 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评估调查表 | 第80-82页 |
附件四 在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