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实验研究 | 第13-3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5页 |
1.1.1 动物实验 | 第13页 |
1.1.2 实验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13-14页 |
1.1.3 实验器材 | 第14-1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5-22页 |
1.2.1 实验分组与给药 | 第15页 |
1.2.2 实验模型建立 | 第15-16页 |
1.2.3 样本收集 | 第16页 |
1.2.4 血生化检测方法 | 第16页 |
1.2.5 病理切片制作、染色 | 第16-18页 |
1.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18-19页 |
1.2.7 酶联免疫法检测ICAM-1含量 | 第19-20页 |
1.2.8 羟胺法测SOD活力 | 第20-21页 |
1.2.9 硫代巴比妥酸法测MDA含量 | 第21-22页 |
1.2.10 统计方法 | 第22页 |
1.3 结果 | 第22-28页 |
1.3.1 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22-23页 |
1.3.2 免疫组化测IL-6的表达结果 | 第23-25页 |
1.3.3 肾功能变化 | 第25-26页 |
1.3.4 肾脏IRI中SOD和MDA含量的变化 | 第26-27页 |
1.3.5 ELISA方法测定ICAM-1的结果 | 第27-28页 |
1.4 讨论 | 第28-32页 |
1.4.1 肾脏IRI的发病机制 | 第28-31页 |
1.4.2 肾脏IRI造模方法及给药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1.4.3 苦碟子注射液对IRI的影响 | 第32页 |
1.5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第2章 综述 药物预处理防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 第37-51页 |
2.1 预处理方法防治IRI机制 | 第37-39页 |
2.1.1 线粒体信号转导与调控作用 | 第37-38页 |
2.1.2 腺苷受体的调节作用 | 第38-39页 |
2.1.3 NO的参与 | 第39页 |
2.2 预处理方法防治IRI机制 | 第39-44页 |
2.3 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导师简介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