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大豆根腐病生防镰孢菌的筛选与鉴定

缩略词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大豆根腐病概述第10-14页
        1.1.1 大豆根腐病症状第10页
        1.1.2 大豆根腐病病原第10-11页
        1.1.3 大豆根腐病防治第11-14页
    1.2 镰孢菌概述第14-17页
        1.2.1 危害性第14-15页
        1.2.2 生物防治中的作用第15页
        1.2.3 鉴定方法第15-17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大豆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第18-2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8-19页
        2.1.1 土壤样品的采集第18页
        2.1.2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第18-19页
    2.2 结果第19-24页
        2.2.1 最佳稀释倍数第19-20页
        2.2.2 拮抗等级划分标准第20-21页
        2.2.3 分离菌落数量第21-22页
        2.2.4 部分菌株与靶标菌对峙培养效果第22-24页
第三章 大豆根腐病拮抗菌株的分子鉴定第24-3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4-26页
        3.1.1 拮抗菌菌落培养第24页
        3.1.2 拮抗菌分子鉴定第24-26页
    3.2 结果第26-35页
        3.2.1 镰孢菌通用引物鉴定第26页
        3.2.2 TEF引物鉴定第26-31页
        3.2.3 拮抗镰孢菌分离频率第31-35页
第四章 拮抗镰孢菌安全性评价第35-3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4.1.1 供试培养基第35页
        4.1.2 供试植株的培育第35页
        4.1.3 发酵液的制备第35页
        4.1.4 目的菌株安全性评价第35-36页
    4.2 结果第36-38页
        4.2.1 发酵液泡根法对大豆的影响第36-37页
        4.2.2 发酵液灌根法对大豆的影响第37-38页
第五章 生防菌株形态学鉴定第38-4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38页
        5.1.1 供试培养基第38页
        5.1.2 生防菌株培养第38页
        5.1.3 形态学观察鉴定第38页
    5.2 结果第38-42页
        5.2.1 生防菌株的培养性状第38-40页
        5.2.2 生防菌株的形态特征第40-41页
        5.2.3 鉴定结果第41-42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42-45页
    6.1 结论第42-43页
    6.2 讨论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WAT模型的长江流域泥沙与POC入海通量研究
下一篇:秦皇岛市主城区行道树的调查及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