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6页 |
1 绪论 | 第16-27页 |
1.1 作物及栽培果树的起源 | 第16-18页 |
1.1.1 栽培作物的起源和地理分布 | 第16-17页 |
1.1.2 栽培果树起源及传播 | 第17-18页 |
1.2 基于DNA分子标记的栽培果树品种起源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1 DNA分子标记 | 第18-20页 |
1.2.2 DNA分子标记在果树品种起源和演化研究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1.3 梨属植物的起源和品种演化的研究 | 第21-25页 |
1.3.1 梨属植物起源和分布 | 第21-22页 |
1.3.2 梨属植物的分类及系统发育 | 第22-23页 |
1.3.3 中国梨属种类及栽培类型 | 第23-25页 |
1.4 东方梨品种起源有待解决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5-27页 |
2 基于SSAP分子标记研究秋子梨品种的杂交起源 | 第27-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7-31页 |
2.1.2 Mes Ⅰ和EcoR Ⅰ的双酶切反应 | 第31页 |
2.1.3 连接反应 | 第31-32页 |
2.1.4 连接产物与预扩增 | 第32页 |
2.1.5 选择性扩增 | 第32-33页 |
2.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3-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2.2.1 SSAP分子标记特征 | 第34-35页 |
2.2.2 梨属样品间遗传关系 | 第35-36页 |
2.2.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36-38页 |
2.3 讨论 | 第38-41页 |
2.3.1 SSAP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第38-39页 |
2.3.2 梨属不同种之间的遗传关系 | 第39页 |
2.3.3 秋子梨品种的杂交起源 | 第39-41页 |
3 基于SSR标记的秋子梨品种遗传背景的研究 | 第41-50页 |
3.1 材料方法 | 第41-44页 |
3.1.1 植物材料及DNA提取 | 第41-42页 |
3.1.2 SSR引物及PCR扩增 | 第42-44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3.2.1 SSR引物多态性分析 | 第44-45页 |
3.2.2 栽培秋子梨品种与其他梨属种和品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 | 第45-46页 |
3.3 讨论 | 第46-50页 |
3.3.1 SSR分子标记多态性 | 第46-48页 |
3.3.2 基于SSR标记所揭示的白梨、砂梨、秋子梨的群体遗传组成 | 第48-49页 |
3.3.3 栽培秋子梨品种的杂交起源分析 | 第49-50页 |
4 川梨在砂梨品种起源中的基因渐渗 | 第50-63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1-54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4.1.2 PCR扩增和结果分析 | 第51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51-5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4.2.1 SSAP分子标记多态性 | 第54-55页 |
4.2.2 系统发育关系及遗传结构分析 | 第55-59页 |
4.2.3 遗传分化 | 第59-60页 |
4.3 讨论 | 第60-63页 |
4.3.1 SSAP分子标记及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60-61页 |
4.3.2 梨属植物不同种的遗传分化 | 第61页 |
4.3.3 川梨在砂梨品种形成中的杂交渐渗 | 第61-6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1.1 栽培秋子梨的杂交起源 | 第63页 |
5.1.2 川梨参与了砂梨品种起源 | 第63-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