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18页 |
一 传统祖国医学对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认识 | 第11-12页 |
1. 传统祖国医学对腰椎退行性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2页 |
2. 传统祖国医学对腰椎退行性病变病理生理的认识 | 第12页 |
3. 传统祖国医学对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辩证 | 第12页 |
4. 传统祖国医学对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治疗 | 第12页 |
二 现代医学对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认识 | 第12-14页 |
1. 腰椎退行性变的病理机制 | 第12-14页 |
三 各类脊柱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四 棘突间撑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五 Meta分析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一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 课题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及结果 | 第19-33页 |
一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19-33页 |
1 文献的纳入标准 | 第19页 |
2 文献的排除标准 | 第19页 |
3 测量指标 | 第19页 |
4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5 检索策略 | 第19-21页 |
6 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7 统计学分析 | 第22页 |
8 结果 | 第22-30页 |
8.1 文献的纳入结果 | 第22页 |
8.2 比较后路腰椎融合术与棘突间撑开术对手术节段活动度ROM的影响 | 第22-23页 |
8.3 比较后路腰椎融合术与棘突间撑开术邻近节段(头端)活动度ROM的影响 | 第23-24页 |
8.4 比较后路腰椎融合术与棘突间撑开术邻近节段(尾端)活动度ROM的影响 | 第24-25页 |
8.5 比较后路腰椎融合术与棘突间撑开术对患者疼痛VAS改善的影响 | 第25-26页 |
8.5.1 VAS合并效应量分析 | 第25页 |
8.5.2 敏感性分析 | 第25-26页 |
8.6 比较后路腰椎融合术与棘突间撑开术对患者JOA评分改善的影响 | 第26-27页 |
8.7 比较后路腰椎融合术与棘突间撑开术对患者ODI(%)的影响 | 第27-28页 |
8.8 后路腰椎融合术与棘突间撑开术手术时间的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8.9 后路腰椎融合术与棘突间撑开术术中出血量的比较分析 | 第29页 |
8.10 后路腰椎融合术与棘突间撑开术手术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8.11 后路腰椎融合术与棘突间撑开术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分析 | 第30页 |
9 结果分析讨论、结论及展望 | 第30-33页 |
9.1 手术节段活动度的保留程度的比较 | 第31页 |
9.2 邻近节段(头端)活动度的比较 | 第31页 |
9.3 邻近节段(尾段)活动度的比较 | 第31页 |
9.4 VAS的比较 | 第31页 |
9.5 JOA评分的比较 | 第31页 |
9.6 ODI评分的比较 | 第31-32页 |
9.7 手术时间的比较 | 第32页 |
9.8 手术出血量的比较 | 第32页 |
9.9 手术并发症的比较 | 第32页 |
9.10 住院时间的比较 | 第32页 |
9.11 结论及展望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附录 | 第36-42页 |
附表1 改良JADAD评分量表 | 第36-37页 |
附表2 纽斯卡尔-渥太华系统评分表 | 第37页 |
附表3 | 第37-38页 |
附表4 纳入文献基线情况资料表 | 第38-39页 |
附表5 纳入RCT文献改良Jadad评分情况 | 第39-40页 |
附表6 CCT的NOS评分情况 | 第40-41页 |
附表7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第41-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