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18页 |
1.1 概述 | 第15-16页 |
1.2 食管静脉曲张的检查方法 | 第16-17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8-2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2.2 入选标准 | 第18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2.4 研究仪器与方法 | 第19-21页 |
2.4.1 研究仪器 | 第19页 |
2.4.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21-22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2-33页 |
3.1 食管静脉曲张组与非食管静脉曲张组各参数的比较 | 第22-26页 |
3.1.1 一般资料及肝功能分级统计结果 | 第22-23页 |
3.1.2 二维超声参数的比较 | 第23-24页 |
3.1.3 肝、脾脏SWV值的比较 | 第24-25页 |
3.1.4 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第25-26页 |
3.2 影响EV发生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26-27页 |
3.3 无创性手段预测乙肝肝硬化EV发生风险的临床价值 | 第27-31页 |
3.4 独立危险因素及两个模型AUC之间的比较 | 第31-33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3-43页 |
4.1 实验室指标和二维超声在预测EV发生中的作用 | 第34-35页 |
4.2 肝脏、脾脏SWV值在预测EV中的作用 | 第35-36页 |
4.3 影响肝硬化EV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第36页 |
4.4 各无创性手段在检测EV发生风险中的价值 | 第36-41页 |
4.4.1 独立危险因素预测EV的临床价值 | 第37-38页 |
4.4.2 APRI、ASPS模型预测EV的临床价值 | 第38-40页 |
4.4.3 预测肝硬化EV无创性方法的选择 | 第40-41页 |
4.5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41-4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第6章 综述 | 第5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