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重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γ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5-16页 |
2.1.1 光电效应 | 第15页 |
2.1.2 康普顿效应 | 第15-16页 |
2.1.3 电子对效应 | 第16页 |
2.2 氡及其子体 | 第16-17页 |
2.3 级联耦合优选 | 第17-19页 |
2.3.1 ~(222)Rn及其衰变纲图 | 第17页 |
2.3.2 ~(214)Pb及其衰变纲图 | 第17-18页 |
2.3.3 ~(214)Bi及其衰变纲图 | 第18-19页 |
2.4 探测器的选择 | 第19-20页 |
2.4.1 NaI(Tl)探测器 | 第19页 |
2.4.2 HPGe探测器 | 第19-20页 |
2.5 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实验室构建符合测量系统 | 第21-41页 |
3.1 符合法原理 | 第21页 |
3.1.1 真符合和偶然符合 | 第21页 |
3.2 符合法测量~(222)Co活度原理 | 第21-22页 |
3.3 构建符合法测量系统 | 第22-23页 |
3.4 测量n_(γ1)、n_(γ2)、n_(γγ)得到A的基本关系 | 第23-24页 |
3.4.1 本底修正 | 第23-24页 |
3.4.2 偶然符合计数修正 | 第24页 |
3.5 符合测量系统性能参数调试 | 第24-33页 |
3.5.1 探头工作电压 | 第24-26页 |
3.5.2 线性放大器的放大倍数 | 第26-27页 |
3.5.3 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的阈值 | 第27-28页 |
3.5.4 标定符合测量系统最佳脉冲宽度 | 第28-33页 |
3.6 符合测量系统性能测试 | 第33-40页 |
3.6.1 γ探头稳定性测试 | 第33-35页 |
3.6.2 符合测量系统测试 | 第35-40页 |
3.7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双探头γ符合法测量水中氡浓度实验 | 第41-55页 |
4.1 双探头γ符合法测量水中氡浓度 | 第41-43页 |
4.1.1 测量原理 | 第41页 |
4.1.2 测量装置 | 第41页 |
4.1.3 水中氡浓度的计算 | 第41-43页 |
4.2 构建NaI(Tl)闪烁谱仪 | 第43-46页 |
4.2.1 能量分辨率 | 第43-44页 |
4.2.2 能量刻度 | 第44-46页 |
4.3 水中氡浓度测量实验 | 第46-53页 |
4.3.1 确定能量为609.32keV全能峰的左右边界 | 第47-49页 |
4.3.2 测量实验 | 第49-52页 |
4.3.3 ~(222)Rn浓度计算 | 第52页 |
4.3.4 最小可探测浓度计算 | 第52-53页 |
4.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RAD7测量水中氡浓度比对实验 | 第55-61页 |
5.1 RAD7简介 | 第55页 |
5.2 刻度RAD7测氡仪 | 第55-57页 |
5.3 组建RAD7测氡仪水中氡浓度测量装置 | 第57-59页 |
5.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总结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