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

清代文人笔记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3页
上篇第17-72页
    绪论第18-28页
        第一节 文人笔记的概念与分类第18-19页
        第二节 文人笔记的研究现状第19-26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价值第26-28页
    第一章 清代文人笔记的作者群体第28-48页
        第一节 清代文人笔记得作者群体统计——以《清人笔记随录》为中心第28-36页
        第二节 清代文人笔记作者群体的时空分布第36-44页
            一、清代文人笔记作者群体的时间分布第36-40页
            二、清代文人笔记作者群体的空间分布第40-44页
        第三节 清代文人笔记作者群体的身份特征第44-48页
    第二章 清代文人笔记的历史分期第48-66页
        第一节 清代笔记创作的奠基时期第50-56页
        第二节 清代笔记创作的传统繁荣时期第56-60页
        第三节 清代笔记创作的近代繁荣时期第60-66页
    第三章 清代文人笔记的传播新变第66-72页
        第一节 传播技术革命第66-68页
        第二节 传播观念变革第68-69页
        第三节 接受方式多样第69-72页
下编第72-136页
    第四章 王渔洋笔记研究第74-86页
        第一节 王渔洋笔记作品的内容第74-78页
        第二节 王渔洋的笔记创作理念第78-82页
            一、“补史”意识第78-80页
            二、精英意识第80-82页
        第三节 王渔洋笔记的传播分析第82-86页
    第五章 梁章钜笔记研究第86-110页
        第一节 梁章钜与嘉道时代第86-89页
        第二节 梁章钜的笔记创作第89-100页
        第三节 梁章钜笔记与清中叶信息传播第100-104页
        第四节 梁章钜笔记与东西方交流第104-110页
    第六章 俞樾笔记研究第110-118页
        第一节 俞樾的经历与笔记创作第110-115页
        第二节 俞樾笔记与西学的传播接受第115-118页
            一、俞樾的守旧第115-116页
            二、俞樾的开创第116-118页
    第七章 王韬笔记研究第118-136页
        第一节 王韬与西方文化传播第119-121页
        第二节 王韬笔记创作与中西文化交流第121-128页
            一、谈异、志怪类笔记第121-125页
            二、狭邪、风月类笔记第125-127页
            三、游记、史志类笔记第127-128页
        第三节 王韬笔记观念与笔记传播第128-136页
            一、笔记观念第129-131页
            二、笔记传播第131-133页
            三、笔记新变第133-136页
结语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50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0-152页
致谢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介素-6对肌腱干细胞(TDSCs)的细胞学作用的相关研究
下一篇:台湾新电影:电影生产实践及其文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