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第12-14页 |
1.1.1 光纤拉曼放大器 | 第13页 |
1.1.2 各类镧系稀土离子掺杂材料构成的近红光纤放大器介绍 | 第13-14页 |
1.2 铋离子掺杂在玻璃中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1 铋离子掺杂材料的发光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铋离子掺杂光纤放大器材料的介绍 | 第15-16页 |
1.3 玻璃结构对铋掺杂玻璃发光材料研究 | 第16-19页 |
1.3.1 玻璃结构的简介 | 第16-17页 |
1.3.2 铋离子超宽带发光性质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4.1 本文的选题依据 | 第19-2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测试表征 | 第21-26页 |
2.1 制备实验样品所用药品及相关的测试仪器 | 第21-22页 |
2.2 实验制备工艺流程 | 第22-23页 |
2.3 实验测试及表征 | 第23-26页 |
2.3.1 差热分析 | 第23页 |
2.3.2 玻璃软化点测试 | 第23页 |
2.3.3 光谱性能测试 | 第23-24页 |
2.3.4 荧光寿命 | 第24页 |
2.3.5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第24-25页 |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5页 |
2.3.7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调控铋离子掺杂硅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热稳定性的研究 | 第26-52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碱金属对铋离子掺杂硅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热稳定性的研究 | 第26-35页 |
3.2.1 碱金属硅酸盐玻璃的差热分析图 | 第26-27页 |
3.2.2 碱金属离子对铋掺杂硅酸盐玻璃热处理前后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27-29页 |
3.2.3 铋掺杂SBAR玻璃热处理后玻璃中形成物分析 | 第29-30页 |
3.2.4 碱金属离子对铋掺杂SBAR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第30-35页 |
3.3 碱土金属对铋离子激活硅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热稳定性的调控 | 第35-44页 |
3.3.1 碱土金属氧化物对铋掺杂硅酸盐玻差热分析和热膨胀曲线图 | 第35-36页 |
3.3.2 碱土金属氧化物对铋掺杂硅酸盐玻璃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3 碱土金属氧化物对玻璃近红外发光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43页 |
3.3.4 SBAC和SBAN玻璃样品不同热处理温度后荧光光谱图 | 第43-44页 |
3.4 硅酸盐玻璃的场强大小对不同热处理气氛中近红外发光热稳定性的研究 | 第44-50页 |
3.4.1 碱土金属对铋掺杂玻璃不同气氛热处理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45-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修饰体混碱效应与形成体复合化对铋掺杂硅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52-64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混碱效应作用下对硅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9页 |
4.2.1 Li-Ca、Sr和Ba混碱效应对铋激活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2 Na-Ca混碱效应对铋激活硅酸盐玻璃近红外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59页 |
4.3 基于网络形成体调控硅酸盐玻璃结构近红外发光热稳定性的研究 | 第59-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镧系稀土离子(La~(3+)、Gd~(3+)和Lu~(3+))调控硅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热稳定的研究 | 第64-76页 |
5.1 引言 | 第64-65页 |
5.2 La~(3+)、Gd~(3+)和Lu~(3+)调控碱金属硅酸盐玻璃结构近红外发光热稳定的研究 | 第65-70页 |
5.2.1 La~(3+)、Gd~(3+)和Lu~(3+)对Bi掺杂SBAL玻璃的差热影响 | 第65页 |
5.2.2 La~(3+)、Gd~(3+)和Lu~(3+)对Bi掺杂SBAL玻璃吸收光谱图的影响 | 第65-67页 |
5.2.3 La~(3+)、Gd~(3+)和Lu~(3+)对Bi掺杂SBAL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第67-69页 |
5.2.4 La~(3+)、Gd~(3+)和Lu~(3+)调控Bi掺杂SBAL玻璃的FTIR光谱图 | 第69-70页 |
5.3 镧系稀土调控碱土硅酸盐玻璃结构近红外发光热稳定的研究 | 第70-75页 |
5.3.1 Lu~(3+)调控Bi掺杂SBAB玻璃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70-72页 |
5.3.2 Lu~(3+)调控Bi掺杂SBAB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第72-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80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76-78页 |
6.2 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78页 |
6.3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