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介绍 | 第7-8页 |
1.1.1 国家重视“三公经费”的公开和管理 | 第7页 |
1.1.2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研究内容紧跟审计发展的前沿 | 第8页 |
1.2.2 实际意义——研究内容与时政热点紧密相连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9-1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9-10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 第11-19页 |
2.1 相关研究文献及评述 | 第11-15页 |
2.1.1 关于“三公经费”的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2.1.2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研究 | 第12-15页 |
2.1.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页 |
2.2“三公经费”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分析 | 第15-19页 |
2.2.1“三公经费”相关规定 | 第15-16页 |
2.2.2 经济责任审计 | 第16-17页 |
2.2.3“三公经费”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 | 第17-19页 |
3“三公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现实需求 | 第19-28页 |
3.1 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 | 第19-24页 |
3.1.1 我国“三公经费”披露的政策变迁 | 第19页 |
3.1.2 我国“三公”经费的披露情况 | 第19-23页 |
3.1.3 我国“三公”经费披露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3.2“三公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3.3“三公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 第25-28页 |
4“三公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37页 |
4.1“三公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概念 | 第28页 |
4.2“三公”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4.2.1 科学客观原则 | 第28-29页 |
4.2.2 综合性原则 | 第29页 |
4.2.3 可行性原则 | 第29页 |
4.2.4 可比性原则 | 第29页 |
4.2.5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 第29页 |
4.3“三公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分类选取 | 第29-35页 |
4.3.1 指标逻辑体系 | 第29-32页 |
4.3.2 具体指标设计 | 第32-35页 |
4.4 评价标准及权重设计 | 第35-37页 |
4.4.1 我国“三公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 第35页 |
4.4.2 我国“三公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 | 第35-37页 |
5“三公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 第37-43页 |
5.1 具体情况简介 | 第37页 |
5.2 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37-43页 |
5.2.1 权重设计 | 第38页 |
5.2.2 公务接待费的综合评价指标得分 | 第38-39页 |
5.2.3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的综合评价指标得分 | 第39-40页 |
5.2.4 因公出国(境)费的综合评价指标得分 | 第40-41页 |
5.2.5“三公经费”综合得分 | 第41-43页 |
6 结论 | 第43-45页 |
6.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