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 1.1.1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 石油烃类污染修复技术 | 第16-19页 |
| 1.2.1 石油烃类简介 | 第16-17页 |
| 1.2.2 污染修复技术 | 第17-19页 |
| 1.3 冻土区石油降解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1.3.1 冻土区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 第19-20页 |
| 1.3.2 影响冻土区石油烃污染修复的因素 | 第20-21页 |
| 1.3.3 冻土区石油降解强化技术的应用 | 第21页 |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1-25页 |
| 1.4.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青藏高原石油烃类污染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 | 第25-37页 |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 2.1.1 实验土壤的采集与处理 | 第25页 |
| 2.1.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基因检测 | 第25页 |
| 2.1.3 PCR扩增 | 第25-26页 |
| 2.1.4 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处理 | 第26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 2.2.1 高通量测序及质量检测结果 | 第26-27页 |
| 2.2.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27-29页 |
| 2.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29-31页 |
| 2.2.4 石油降解微生物优势菌群识别与分析 | 第31-34页 |
| 2.3 讨论 | 第34-36页 |
| 2.3.1 石油烃类污染对青藏高原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34页 |
| 2.3.2 石油烃类污染对青藏高原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4页 |
| 2.3.3 石油烃类污染土壤中优势菌群及功能菌群分析 | 第34-35页 |
| 2.3.4 土壤中可降解石油烃类生物的可培养性分析 | 第35-3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耐低温石油降解土著微生物的筛选、富集 | 第37-46页 |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7-39页 |
| 3.1.1 青藏高原实验现场的概况 | 第37-38页 |
| 3.1.2 实验现场的建立 | 第38页 |
| 3.1.3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 3.2.1 石油降解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9-42页 |
| 3.2.2 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筛选 | 第42-43页 |
| 3.2.3 石油降解效率及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43-45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助剂添加对石油降解性能的改善 | 第46-55页 |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 4.1.1 石油降解微生物的富集 | 第46页 |
| 4.1.2 实验材料选取 | 第46-47页 |
| 4.1.3 实验设计 | 第47-48页 |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 4.2.1 电子受体对微生物石油降解的影响 | 第48-49页 |
| 4.2.2 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石油降解的影响 | 第49-52页 |
| 4.2.3 电子受体和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石油降解的协同影响 | 第52-53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中试试验 | 第55-59页 |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5-56页 |
| 5.1.1 实验材料准备 | 第55页 |
| 5.1.2 添加剂的选取(锯末、氮源和磷源) | 第55页 |
| 5.1.3 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55-56页 |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6-58页 |
| 5.2.1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模拟 | 第56-57页 |
| 5.2.2 现场试验的可行性预测与评估 | 第57-5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9-62页 |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 6.2 建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