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教育新闻与媒介地理学研究基础 | 第17-25页 |
2.1 媒介地理学概述 | 第17-21页 |
2.1.1 媒介地理学的概念 | 第17-20页 |
2.1.1.1 媒介地理学的空间概念 | 第17-18页 |
2.1.1.2 媒介地理学的地方概念 | 第18-19页 |
2.1.1.3 媒介地理学的全球化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媒介地理学的理论要义 | 第20-21页 |
2.2 教育新闻概述 | 第21-23页 |
2.2.1 教育新闻的特点 | 第21页 |
2.2.2 教育新闻的传播媒介 | 第21-22页 |
2.2.2.1 教育新闻传播的报纸媒介 | 第21-22页 |
2.2.2.2 教育新闻传播的新兴媒介 | 第22页 |
2.2.3 教育新闻创新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3 教育新闻与媒介地理学 | 第23-25页 |
2.3.1 教育新闻与媒介地理学的关系 | 第23页 |
2.3.2 媒介地理学视域下教育新闻的意义 | 第23-25页 |
3 媒介地理学视域下中国教育新闻的分析 | 第25-48页 |
3.1 教育新闻的媒介地理学形态 | 第25-28页 |
3.1.1 教育新闻传统传播媒介的地理学形态 | 第25-26页 |
3.1.2 教育新闻新兴传播媒介的地理学形态 | 第26-28页 |
3.2 教育新闻的区域性特征 | 第28-38页 |
3.2.1 北京城市媒体教育新闻的区域性特征 | 第28-31页 |
3.2.1.1 导向性评论和深度报道凸显权威性 | 第28-30页 |
3.2.1.2 调查性报道彰显人文关怀 | 第30-31页 |
3.2.2 上海城市媒体教育新闻的区域性特征 | 第31-33页 |
3.2.2.1 关注日常生活 | 第31-32页 |
3.2.2.2 监督力度温和 | 第32-33页 |
3.2.3 广州城市媒体教育新闻的区域性特征 | 第33-36页 |
3.2.3.1 突发性事件报道抢先发声 | 第34-35页 |
3.2.3.2 为弱势群体代言 | 第35-36页 |
3.2.4 成都城市媒体教育新闻的区域性特征 | 第36-38页 |
3.2.4.1 精于策划和炒作 | 第36-37页 |
3.2.4.2 披露重大事件上时有突破 | 第37-38页 |
3.3 个案呈现:以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事故为例 | 第38-42页 |
3.3.1 广州媒体抢先发声言辞大胆犀利 | 第39-40页 |
3.3.2 北京媒体迅速反应凸显权威性 | 第40-41页 |
3.3.3 上海媒体循规蹈矩言辞温和 | 第41页 |
3.3.4 成都媒体别出心裁彰显策划能力 | 第41-42页 |
3.4 媒介地理学视域下教育新闻的比较及根源分析 | 第42-48页 |
3.4.1 政治因素之于教育新闻 | 第43-44页 |
3.4.2 经济因素之于教育新闻 | 第44-45页 |
3.4.3 文化因素之于教育新闻 | 第45-46页 |
3.4.4 受众特性之于教育新闻 | 第46-48页 |
4 教育新闻的媒介地理学启示 | 第48-54页 |
4.1 政府:正视教育问题,重视教育新闻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 媒体:发挥当地气质,打造区域品牌 | 第49-50页 |
4.2.1 媒体融合时代深度报道决定生命力 | 第49页 |
4.2.2 典型人物报道要有借鉴意义 | 第49-50页 |
4.2.3 “教育评论”要有态度有亮点 | 第50页 |
4.3 受众:在参与式传播的背景下增加自身的参与度,强化公民意识 | 第50-51页 |
4.4 教育主体:提高和创新,以引导和推动教育新闻的报道 | 第51-54页 |
5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