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冲击电压作用下介质分界面电荷积聚 | 第11-12页 |
1.2.2 介质分界面电荷消散 | 第12-13页 |
1.2.3 GDT和TVS二级保护电路配合研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4-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多次冲击对GDT冲击放电电压影响机理分析 | 第18-31页 |
2.1 气体放电管特性研究 | 第18-26页 |
2.1.1 激发与电离 | 第18-19页 |
2.1.2 带电粒子的运动 | 第19-20页 |
2.1.3 带电粒子的消失 | 第20页 |
2.1.4 汤森放电与电子雪崩理论 | 第20-21页 |
2.1.5 自持放电条件与击穿判据 | 第21-22页 |
2.1.6 气体放电的伏安特性曲线 | 第22-24页 |
2.1.7 帕邢定律 | 第24-25页 |
2.1.8 潘宁效应 | 第25-26页 |
2.2 表面电荷积累机理分析 | 第26-27页 |
2.3 冲击电压下GDT电极表面电荷积聚机理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第三章 GDT老化后对性能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31-48页 |
3.1 多次冲击老化对GDT冲击放电电压影响研究 | 第31-34页 |
3.1.1 试验样品与测试方法 | 第31页 |
3.1.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3.1.3 结论 | 第33-34页 |
3.2 多次冲击对不同相位角GDT续流值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1 试验样品和方法 | 第34页 |
3.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35页 |
3.2.3 结论 | 第35页 |
3.3 多次冲击下残留电荷对放电管辉光放电的影响 | 第35-40页 |
3.3.1 辉光放电理论 | 第35-37页 |
3.3.2 辉光放电阴极位降区的试验规律 | 第37-38页 |
3.3.3 试验样品和方法 | 第38-39页 |
3.3.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页 |
3.3.5 结论 | 第39-40页 |
3.4 交流老化对GDT冲击放电电压影响研究 | 第40-42页 |
3.4.1 试验样品和测试方法 | 第40页 |
3.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1页 |
3.4.3 结论 | 第41-42页 |
3.5 GDT电极表面不同粗糙程度下冲击放电电压值影响研究 | 第42-45页 |
3.5.1 试验样品与方法 | 第42页 |
3.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3.5.3 结论 | 第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多次冲击下GDT表面电场MAXWELL2D仿真 | 第48-59页 |
4.1 电磁场问题的有限元解法 | 第48-50页 |
4.1.1 有限元方法概述 | 第48页 |
4.1.2 边界条件与边值关系 | 第48-49页 |
4.1.3 有限元求解基本步骤 | 第49-50页 |
4.2 MAXWELL 2D/3D软件简介 | 第50-51页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1-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多次冲击对GDT和TVS响应配合研究 | 第59-68页 |
5.1 TVS管原理 | 第59-61页 |
5.2 试验样品和分析方法 | 第61-62页 |
5.3 传输特性测试 | 第62-65页 |
5.3.1 网络分析仪介绍 | 第62-64页 |
5.3.2 波的折反射规律 | 第64-65页 |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8-7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8-70页 |
6.2 创新点 | 第70页 |
6.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70-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