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从“花街”到“耶路撒冷”--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2页
第一章 徐则臣的小说空间及社会内涵第12-36页
    第一节 地志空间与社会文化第12-23页
        一、宏观的地域空间第13-19页
        二、微观的生活空间第19-23页
    第二节 心理空间与社会关系第23-30页
        一、痛失身份的焦虑第23-28页
        二、孤独寂寞的情怀第28-30页
    第三节 神圣空间与社会信仰第30-36页
        一、火车第30-33页
        二、大和堂与斜教堂第33-36页
第二章 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策略第36-48页
    第一节 空间叙事结构第36-42页
        一、嵌套结构第36-37页
        二、主题——并置结构第37-39页
        三、圆圈结构第39-40页
        四、“1+1”式互文对话性结构第40-42页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变换第42-45页
        一、平行视角第42-43页
        二、俯瞰视角第43-45页
    第三节 嗅觉空间第45-48页
        一、虚化空间第45-46页
        二、氛围空间第46-48页
第三章 徐则臣小说空间叙事的文学意义第48-53页
    第一节 空间如何重述历史第48-50页
    第二节 “半路上”的新乡土文学第50-53页
结语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诗经》的音乐学研究
下一篇:陈循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