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Ni~(2+)的来源及危害 | 第14-15页 |
1.2 Ni~(2+)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2.1 化学沉淀法 | 第15-17页 |
1.2.2 离子交换法 | 第17页 |
1.2.3 蒸发浓缩法 | 第17-18页 |
1.2.4 电解法 | 第18页 |
1.2.5 膜分离法 | 第18-19页 |
1.2.6 气浮法 | 第19-20页 |
1.2.7 生物法 | 第20页 |
1.2.8 吸附法 | 第20-22页 |
1.3 硅藻土的概述 | 第22-23页 |
1.4 硅藻土吸附原理 | 第23-24页 |
1.5 改性硅藻土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5.1 物理改性法 | 第24-25页 |
1.5.2 化学改性法 | 第25-27页 |
1.6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7-28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1.6.2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1.7 课题来源 | 第28页 |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1.9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9页 |
1.10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2章 实验试剂与方法 | 第30-40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7页 |
2.3.1 溶液的配制 | 第30-31页 |
2.3.2 实验用水 | 第31-32页 |
2.3.3 硅藻土的预处理 | 第32页 |
2.3.4 硅藻土的改性方案比选 | 第32-34页 |
2.3.5 静态吸附实验 | 第34页 |
2.3.6 改性硅藻土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34-35页 |
2.3.7 改性硅藻土的吸附等温线 | 第35页 |
2.3.8 动态吸附实验 | 第35-36页 |
2.3.9 解吸与再利用实验 | 第36-37页 |
2.4 分析检测方法 | 第37-38页 |
2.4.1 Ni~(2+)的检测方法 | 第37页 |
2.4.2 Ni~(2+)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硅藻土的改性方案比选 | 第40-60页 |
3.1 硅藻土的焙烧改性 | 第40-43页 |
3.1.1 最佳焙烧温度的确定 | 第40-42页 |
3.1.2 最佳焙烧时间的确定 | 第42-43页 |
3.2 硅藻土的PAM改性 | 第43-48页 |
3.2.1 最佳PAM溶液浓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3.2.2 最佳改性时间的确定 | 第44-45页 |
3.2.3 最佳氢氧化钠浓度的确定 | 第45-47页 |
3.2.4 最佳改性温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3.3 硅藻土的碳酸钙改性 | 第48-54页 |
3.3.1 最佳改性时间的确定 | 第48-49页 |
3.3.2 最佳理论生成碳酸钙量与硅藻土量之比的确定 | 第49-51页 |
3.3.3 最佳碳酸钠溶液浓度的确定 | 第51-52页 |
3.3.4 最佳温度的确定 | 第52-54页 |
3.4 几种最佳改性硅藻土吸附能力的比较 | 第54-55页 |
3.5 碳酸钙改性硅藻土的表征分析 | 第55-58页 |
3.5.1 外观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3.5.2 微观景象分析(SEM) | 第56-57页 |
3.5.3 内部成分分析(XRD) | 第57-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静态吸附实验 | 第60-86页 |
4.1 静态实验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60-67页 |
4.1.1 改性硅藻土用量的影响 | 第60-62页 |
4.1.2 水样pH的影响 | 第62-64页 |
4.1.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4.1.4 作用时间的影响 | 第65-67页 |
4.2 碳酸钙硅藻土与硅藻原土吸附能力对比 | 第67-68页 |
4.3 碳酸钙改性硅藻土吸附Ni~(2+)的动力学研究 | 第68-74页 |
4.3.1 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68-69页 |
4.3.2 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69-71页 |
4.3.3 动边界模型 | 第71-74页 |
4.4 碳酸钙改性硅藻土的吸附等温线 | 第74-78页 |
4.4.1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 第74-75页 |
4.4.2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 第75-78页 |
4.5 碳酸钙改性硅藻土吸附Ni~(2+)机理的探究 | 第78-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6页 |
第5章 动态吸附实验 | 第86-94页 |
5.1 进水流量的影响 | 第87-89页 |
5.2 吸附层厚度的影响 | 第89-91页 |
5.3 进水浓度的影响 | 第91-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6章 解吸与再利用实验 | 第94-98页 |
6.1 饱和碳酸钙改性硅藻土的制备 | 第94-95页 |
6.2 解吸实验 | 第95-96页 |
6.3 再利用实验 | 第9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8-102页 |
7.1 结论 | 第98-100页 |
7.2 建议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附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