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及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预留煤柱宽度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工作面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实验分析 | 第14-25页 |
2.1 30104 上综采采煤工作面地质概况 | 第14-16页 |
2.1.1 30104 上综采面具体位置及概况 | 第14页 |
2.1.2 工作面地质、水文特征 | 第14-15页 |
2.1.3 30104 上工作面巷道布置、采煤方法及工艺 | 第15页 |
2.1.4 30104 上工作面巷道断面及支护参数 | 第15-16页 |
2.2 岩性取样与试件制备 | 第16页 |
2.3 力学试验系统简介 | 第16-17页 |
2.4 试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17-24页 |
2.4.1 密度参数 | 第17-18页 |
2.4.2 弹性模量测试结果 | 第18-20页 |
2.4.3 强度参数 | 第20-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与煤柱稳定性理论分析计算 | 第25-32页 |
3.1 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与动态变化 | 第25-27页 |
3.1.1 一般采场支承压力分布分析 | 第25页 |
3.1.2 支承压力叠加作用分析 | 第25-26页 |
3.1.3 侧向支承压力动态变化 | 第26-27页 |
3.1.4 支承压力带影响范围 | 第27页 |
3.2 煤柱受采动影响的稳定性分析 | 第27-31页 |
3.2.1 受一侧采动的煤柱稳定性 | 第27-29页 |
3.2.2 两侧采动的煤柱压力计算 | 第29-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工作面矿压监测分析 | 第32-49页 |
4.1 观测的主要内容与测点布置 | 第32页 |
4.2 监测方法与使用仪器 | 第32-33页 |
4.3 矿压监测结果分析 | 第33-47页 |
4.3.1 钻孔应力计监测分析 | 第33-35页 |
4.3.2 采煤工作面附近巷道收敛变形分析 | 第35-42页 |
4.3.3 30104 上工作面胶运顺槽顶底板汇合速度监测分析 | 第42-44页 |
4.3.4 30104 上工作面胶运顺槽单体支柱加载速度监测与分析 | 第44-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及区段煤柱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 第49-58页 |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5.1.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及赋值 | 第49-50页 |
5.1.2 数值模拟方案 | 第50页 |
5.2 数值模型结果分析 | 第50-57页 |
5.2.1 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分布与采空区不同跨距的关系分析 | 第50-54页 |
5.2.2 不同区段煤柱尺寸时煤柱与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 | 第54-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