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3页 |
| ·生物冶金研究进展 | 第8-11页 |
| ·生物冶金研究的历史 | 第8-9页 |
| ·硫化铜矿的细菌浸出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我国加强细菌浸铜工艺研究和应用的必要性 | 第11页 |
| ·常见的浸矿微生物 | 第11-13页 |
| ·嗜中温细菌 | 第11-12页 |
| ·中等嗜热细菌 | 第12-13页 |
| ·高温嗜热菌 | 第13页 |
| ·微生物浸矿作用机理 | 第13-18页 |
| ·微生物浸出硫化矿作用机理 | 第13-17页 |
| ·Fe~(2+)的细菌氧化机理 | 第17页 |
| ·元素硫的细菌氧化机理 | 第17页 |
| ·原电池反应浸出机理 | 第17-18页 |
| ·影响微生物浸矿过程的因素 | 第18-20页 |
| ·微生物因素 | 第18页 |
| ·物理化学因素 | 第18-19页 |
| ·工艺技术影响 | 第19页 |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 ·微生物浸矿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 ·生物浸矿工艺学研究 | 第21-22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方向和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 ·实际矿石 | 第23页 |
| ·菌种 | 第23-24页 |
| ·培养基 | 第24页 |
| ·试验药剂及试验仪器 | 第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细菌培养 | 第24-25页 |
| ·亚铁滴定测定 | 第25页 |
| ·活性菌体计算 | 第25页 |
| ·摇瓶浸出 | 第25-26页 |
| ·铜浸出率的计算公式 | 第26页 |
| ·测定方法 | 第26-30页 |
| ·铜离子浓度测定 | 第26-28页 |
|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 第28页 |
| ·pH 值的测定 | 第28-29页 |
|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细菌基本生理特性及生长的研究 | 第30-36页 |
| ·微生物生长特征曲线 | 第30-31页 |
| ·培养基初始PH 值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31-33页 |
| ·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细菌的驯化 | 第34页 |
| ·Cu~(2+)对细菌中Fe~(2+)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氧化铜矿浸出试验研究 | 第36-43页 |
| ·矿样 | 第36页 |
| ·试验研究 | 第36页 |
| ·常温酸浸试验 | 第36页 |
| ·细菌浸出试验 | 第36-42页 |
| ·矿物粒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7页 |
| ·矿浆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接种量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初始pH 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矿浆电位与浸出率的关系 | 第40页 |
| ·有菌与无菌对浸出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 ·Ag~+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黄铜矿分解的机理分析 | 第43-50页 |
| ·电位一PH 图的理论基础 | 第43-47页 |
| ·S—H_2O、Fe—HO、CuFeS_2—H_2O 系的电位—pH 图的绘制及其分析 | 第43-47页 |
| ·黄铜矿晶体性质及其溶解机理 | 第47-49页 |
| ·在细菌作用下银离子的催化机理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0-51页 |
| 1、细菌的基本生理及氧化活性研究 | 第50页 |
| 2、细菌浸出浸渣的研究 | 第50页 |
| 3、细菌浸出过程的机理分析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个人简历 | 第5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