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既有结构鉴定方法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2.1 我国既有结构抗震鉴定方法 | 第14-15页 |
1.2.2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 | 第15-17页 |
1.2.3 基于性能的鉴定方法 | 第17-19页 |
1.2.4 传统民居鉴定方法的思路探索 | 第19-20页 |
1.3 木结构结构性能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1.3.1 木结构结构性能研究 | 第20-24页 |
1.3.2 传统民居木结构性能研究的思路探索 | 第24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4.1 研究目的及对象 | 第24-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有穿销直榫边节点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 第27-61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杉木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 第27-36页 |
2.2.1 木材的正交各向异性 | 第27-28页 |
2.2.2 木材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 第28-35页 |
2.2.3 木材摩擦系数试验 | 第35-36页 |
2.3 试验概况 | 第36-40页 |
2.2.1 试件设计及说明 | 第36-38页 |
2.2.2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38-39页 |
2.2.3 测量方案 | 第39-40页 |
2.4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第40-47页 |
2.4.1 试验现象 | 第40-45页 |
2.4.2 破坏形态及机理 | 第45-47页 |
2.5 抗震性能分析 | 第47-56页 |
2.5.1 节点弯矩-转角滞回曲线 | 第47-49页 |
2.5.2 节点弯矩-转角骨架曲线 | 第49-51页 |
2.5.3 节点延性 | 第51页 |
2.5.4 节点强度退化 | 第51-53页 |
2.5.5 节点刚度退化 | 第53-54页 |
2.5.6 节点耗能能力 | 第54-56页 |
2.6 应变分析 | 第56-5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有穿销直榫边节点弯矩-转角关系理论分析 | 第61-74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有穿销直榫边节点受力机理 | 第61-62页 |
3.3 基本假定 | 第62页 |
3.4 有穿销直榫弯矩-转角关系理论推导 | 第62-67页 |
3.4.1 弹性阶段 | 第62-65页 |
3.4.2 弹塑性阶段 | 第65-67页 |
3.5 计算公式验证及参数影响分析 | 第67-70页 |
3.5.1 计算公式验证 | 第67-69页 |
3.5.2 参数影响分析 | 第69-70页 |
3.6 有穿销直榫节点双折线力学模型研究 | 第70-7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往复荷载下有无穿销中节点穿透榫对比试验研究 | 第74-84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试验概况 | 第74-77页 |
4.2.1 试件设计 | 第74-75页 |
4.2.2 实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75-76页 |
4.2.3 测量方案 | 第76-77页 |
4.3 试验破坏现象对比 | 第77-78页 |
4.4 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第78-82页 |
4.4.1 节点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对比 | 第78-79页 |
4.4.2 节点弯矩-转角骨架曲线对比 | 第79-80页 |
4.4.3 节点延性(变形能力分析)对比 | 第80页 |
4.4.4 节点强度退化和刚度退化对比 | 第80-82页 |
4.4.5 节点耗能能力对比 | 第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考虑节点刚度传统民居木结构整体性能评估研究 | 第84-113页 |
5.1 引言 | 第84页 |
5.2 穿斗式木构架承载力计算 | 第84-91页 |
5.2.1 几何模型与材料属性 | 第85页 |
5.2.2 边界条件与荷载计算 | 第85-87页 |
5.2.3 节点刚度说明 | 第87-88页 |
5.2.4 承载力性能分析 | 第88-91页 |
5.3 穿斗式木构架抗侧刚度计算 | 第91-101页 |
5.3.1 穿斗式木构架抗侧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91-94页 |
5.3.2 穿斗式木构架抗侧刚度理论计算与校核 | 第94-101页 |
5.4 穿斗式木结构整体性能评估 | 第101-111页 |
5.4.1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引入 | 第101-103页 |
5.4.2 各级评价因子确定及其评定标准 | 第103-108页 |
5.4.3 单因素及子系统权重关系暂定及相关思考 | 第108-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13-115页 |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附件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