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第2章 临床研究 | 第14-28页 |
2.1 资料与方法 | 第14-20页 |
2.1.1 一般资料 | 第14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2.1.3 感染分型 | 第15-16页 |
2.1.4 治疗 | 第16-20页 |
2.2 统计学分析 | 第20-21页 |
2.3 结果 | 第21-24页 |
2.3.1 致病菌 | 第21页 |
2.3.2 随访结果 | 第21-24页 |
2.4 讨论 | 第24-28页 |
2.4.1 致病菌培养 | 第24页 |
2.4.2 治疗方式与预后 | 第24-28页 |
第3章 实验研究 | 第28-40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8-32页 |
3.1.1 实验材料与器材 | 第28页 |
3.1.2 3D 打印多孔钛棒的制备 | 第28页 |
3.1.3 PCL膜的制备 | 第28-29页 |
3.1.4 PCL的降解 | 第29页 |
3.1.5 PCL膜的降解 | 第29页 |
3.1.6 多孔钛棒搭载万古霉素 | 第29-30页 |
3.1.7 体外药物释放 | 第30-31页 |
3.1.8 抑菌实验 | 第31-32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32-37页 |
3.2.1 3D打印多孔钛棒 | 第32页 |
3.2.2 PCL的降解 | 第32-33页 |
3.2.3 PCL膜的制备与降解 | 第33-35页 |
3.2.4 涂覆PCL膜的载万古霉素钛棒的制备及体外药物释放 | 第35-37页 |
3.2.5 抑菌实验 | 第37页 |
3.3 讨论 | 第37-40页 |
第4章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文献综述 | 第47-62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