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拟及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4页
        1.2.1 经济、能源与环境系统关系研究第14-20页
        1.2.2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研究第20-22页
        1.2.3 社会发展与环境系统协调研究第22-24页
    1.3 研究内容第24-26页
    1.4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27-49页
    2.1 相关理论基础第27-35页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7-28页
        2.1.2 环境承载力理论第28-30页
        2.1.3 能源安全第30-33页
        2.1.4 外部性理论第33-34页
        2.1.5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第34-35页
    2.2 研究方法第35-49页
        2.2.1 熵权系数法第36-38页
        2.2.2 耦合协调发展度测度方法第38-40页
        2.2.3 自相关与径向基函数网络第40-41页
        2.2.4 时间序列的数量统计方法第41-44页
        2.2.5 经济社会和能源指标预测方法第44-46页
        2.2.6 不确定性分析第46-49页
第3章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发展现状第49-61页
    3.1 吉林省经济社会现状第49-50页
        3.1.1 人口与城市化率第49页
        3.1.2 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第49-50页
        3.1.3 收入消费水平第50页
    3.2 吉林省能源消费现状第50-53页
        3.2.1 产业能源消费第51页
        3.2.2 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第51-52页
        3.2.3 能源消费总量变化趋势第52-53页
    3.3 吉林省碳排放现状第53-55页
        3.3.1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第53页
        3.3.2 产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第53-54页
        3.3.3 重点耗能行业碳排放现状第54-55页
        3.3.4 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第55页
    3.4 吉林省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现状第55-61页
        3.4.1 污染物排放现状第55-57页
        3.4.2 环境质量现状第57-61页
第4章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及演化趋势分析第61-85页
    4.1 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模式与演化过程第61-65页
        4.1.1 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模式第61-63页
        4.1.2 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演化过程第63-65页
    4.2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第65-77页
        4.2.1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第65-73页
        4.2.2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第73-77页
    4.3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演化趋势分析第77-82页
        4.3.1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自相关分析第78-79页
        4.3.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演化趋势分析第79-82页
    4.4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预警分析第82-85页
        4.4.1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预警体系第82-84页
        4.4.2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预警分析第84-85页
第5章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驱动因素分析第85-103页
    5.1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发展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第86-98页
        5.1.1 单位根检验第86-91页
        5.1.2 协整检验第91-96页
        5.1.3 格兰杰因果检验第96-98页
    5.2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驱动因素分析第98-103页
        5.2.1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驱动因素分析第98-99页
        5.2.2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指标影响因子分析第99-103页
第6章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第103-147页
    6.1 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指标预测及不确定性分析第103-125页
        6.1.1 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指标参数设定第103-110页
        6.1.2 耦合协调发展度驱动因子预测结果分析第110-117页
        6.1.3 耦合协调发展度预测结果分析第117-125页
    6.2 耦合协调发展度情景设计与参数设置第125-128页
        6.2.1 情景描述第125-126页
        6.2.2 情景参数设置第126-128页
    6.3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情景分析第128-130页
        6.3.1 不同情景下耦合协调发展度预测分析第128页
        6.3.2 不同情景耦合协调发展度对比分析第128-130页
    6.4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制研究第130-141页
        6.4.1 单驱动因子对耦合协调发展度的影响第130-137页
        6.4.2 单驱动因子对耦合协调发展度谷值影响及可控性第137-141页
    6.5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时间路径解析第141-147页
        6.5.1 单驱动因子对耦合协调发展谷值时间的影响第141-144页
        6.5.2 不同情景下耦合协调发展谷值时间对比分析第144-147页
第7章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实现机制第147-157页
    7.1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思路与原则第147-149页
        7.1.1 耦合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第147-148页
        7.1.2 耦合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第148-149页
    7.2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实现机制第149-152页
        7.2.1 政策规划机制第149-150页
        7.2.2 投资融资机制第150-151页
        7.2.3 科技支撑机制第151页
        7.2.4 能源环境安全保护机制第151-152页
    7.3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实现路径第152-157页
        7.3.1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第152-153页
        7.3.2 构建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城乡人口结构第153-154页
        7.3.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第154页
        7.3.4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制造工艺第154页
        7.3.5 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第154-157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57-161页
    8.1 主要结论第157-159页
    8.2 未来研究展望第159页
    8.3 创新点第159-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1页
附录A 单位根检验详细结果第171-184页
附录B 协整检验详细结果第184-197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97-199页
致谢第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领域本体的蒙医药学知识库构建与知识发现研究
下一篇:关于绵羊瘤胃微生物群落响应不同定量日粮和细菌脂多糖对体外瘤胃外植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