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研究缘由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三、文献梳理 | 第11-15页 | 
| (一)国内方面 | 第12-13页 | 
| (二)国外方面 | 第13-15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一)定性分析法 | 第15页 |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 (三)对比研究法 | 第15页 | 
| (四)实地考察法 | 第15-16页 | 
| 五、创新之处 | 第16页 | 
| 六、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借鉴 | 第17-30页 |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建设的理论 | 第17-21页 | 
| (一)马克思恩格斯奠定无产阶级工业建设的理论基石 | 第17-19页 | 
| (二)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19-21页 | 
|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业建设的历史探索 | 第21-24页 | 
|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工业建设思想“萌芽” | 第21-23页 | 
| (二)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业建设探索实践 | 第23-24页 | 
| 三、陕甘宁边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 | 第24-30页 | 
| (一)陕甘宁边区有先进的政治环境 | 第25-26页 | 
| (二)陕甘宁边区有丰富的资源条件 | 第26-27页 | 
| (三)陕甘宁边区成立时的工业基础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历程 | 第30-42页 | 
| 一、陕甘宁边区工业的摸索阶段(1937-1940 年) | 第30-33页 | 
| 二、陕甘宁边区工业的初步奠基(1941-1942 年) | 第33-36页 | 
| 三、陕甘宁边区工业的成型阶段(1943-1946 年) | 第36-39页 | 
| 四、陕甘宁边区工业的继续发展(1947-1950 年)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42-62页 | 
| 一、坚持党对工业工作的领导 | 第42-47页 | 
| (一)开展大生产运动,奖励劳动英雄 | 第42-43页 | 
| (二)主导工业建设,成立专门委员会 | 第43-45页 | 
| (三)执行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基本原则 | 第45-47页 | 
| 二、遵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正确的工业政策 | 第47-52页 | 
| (一)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 第47-49页 | 
| (二)以纺织业为中心,发展基本手工业 | 第49-51页 | 
| (三)工农相互促进,以工业推动农业 | 第51-52页 | 
| 三、引进科技人才,提倡技术创新 | 第52-56页 | 
| (一)重视科学技术,培养专门人才 | 第52-54页 | 
| (二)倡导技术改造,推动技术革新 | 第54-55页 | 
| (三)尊重技术人才,推广技术成果 | 第55-56页 | 
| 四、确立企业化原则,完善制度化管理 | 第56-62页 | 
| (一)建立核算制度,实施一元化领导 | 第57-58页 | 
| (二)改革工资制度,实施股金分红 | 第58-59页 | 
| (三)调整劳资关系,提高劳动效率 | 第59-62页 | 
| 第五章 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历史作用 | 第62-73页 | 
| 一、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微观作用 | 第62-65页 | 
| (一)解决了资金缺乏的实际困难 | 第62-63页 | 
| (二)提高了边区群众的生活水平 | 第63-64页 | 
| (三)培养了工业建设的干部人才 | 第64-65页 | 
| 二、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宏观作用 | 第65-73页 | 
| (一)巩固了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政权 | 第66-67页 | 
| (二)奠定了地区工业的基本格局 | 第67-68页 | 
| (三)丰富了永载史册的延安精神 | 第68-69页 | 
| (四)积累了工业建设的实践经验 | 第69-70页 | 
| (五)形成了共和国工业制度的“雏形” | 第70-73页 | 
| 结束语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个人简介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