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矿物型类Fenton高级氧化污泥脱水剂脱水效果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污泥的处理现状第12-13页
        1.2.2 污泥的处置现状第13-15页
    1.3 污泥的特性第15-17页
        1.3.1 污泥中水分存在的形式第15-16页
        1.3.2 污泥的特性第16-17页
    1.4 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因素第17-19页
        1.4.1 pH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17页
        1.4.2 胞外聚合物(EPS)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17-18页
        1.4.3 Zeta电位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18-19页
    1.5 污泥化学脱水药剂发展趋势第19-21页
        1.5.1 化学调理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5.2 药剂的复配化趋势第20-21页
        1.5.3 药剂的低污染化趋势第21页
        1.5.4 污泥脱水研究现存的问题第21页
    1.6 类芬顿反应(高级氧化)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研究第21-22页
    1.7 选题思路第22-23页
    1.8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3-26页
        1.8.1 研究目标第23页
        1.8.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8.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4-25页
        1.8.4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6-32页
    2.1 实验材料第26-28页
        2.1.1 污泥第26-27页
        2.1.2 药品及试剂第27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7-28页
    2.2 主要分析方法第28-32页
        2.2.1 污泥脱水指标测试第28-29页
        2.2.2 污泥脱水机制研究第29-32页
第三章 蒙脱石负载纳米过氧化锌(MMT-nanoZnO_2)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32-51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材料制备及污泥调理方法第32-33页
        3.2.1 MMT-nanoZnO_2制备第32-33页
        3.2.2 污泥调理方法第3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3-50页
        3.3.1 MMT-nanoZnO_2表征及分析第33-37页
        3.3.2 类芬顿反应的验证第37-38页
        3.3.3 污泥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46页
        3.3.4 最佳pH及最佳投加量下MMT-nanoZnO_2对污泥孔隙结构的影响第46-47页
        3.3.5 MMT-nanoZnO_2污泥脱水效果的验证第47-48页
        3.3.6 讨论第48-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MMT-CTAB联合H2O_2(H2O_2/MMT-CTAB)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51-69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材料制备及污泥调理方法第51-52页
        4.2.1 MMT-CTAB制备第51-52页
        4.2.2 污泥调理方法第5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2-67页
        4.3.1 MMT-CTAB表征及分析第52-54页
        4.3.2 类芬顿反应的验证第54-55页
        4.3.3 污泥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5-63页
        4.3.4 最佳pH下不同H2O_2投加量联合最佳掺杂比的MMT-CTAB对污泥干重的影响第63-64页
        4.3.5 最佳pH及投加量下H2O_2/MMT-CTAB2对污泥孔隙结构的影响第64-65页
        4.3.6 H2O_2/MMT-CTAB2污泥脱水效果的验证第65-66页
        4.3.7 讨论第66-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5.1 结论第69页
    5.2 创新点第69-70页
    5.3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附录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遥感图像中飞机目标提取的深度学习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遥感的水禽栖息地适宜性监测--以黑龙江省富锦沿江自然保护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