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0-2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22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第一章 贫困人口识别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38页 |
第一节 贫困的基本内涵 | 第24-30页 |
一、贫困的定义 | 第24-26页 |
二、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 | 第26-28页 |
三、农村贫困人口的特征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精准识别机制的内涵解析 | 第30-34页 |
一、精准识别机制的概念 | 第30-31页 |
二、精准识别机制的基本要素 | 第31-34页 |
第三节 贫困人口识别的理论基础 | 第34-38页 |
一、多维贫困理论 | 第34-35页 |
二、空间贫困理论 | 第35-36页 |
三、博弈理论 | 第36页 |
四、参与理论 | 第36-37页 |
五、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 | 第37-38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的变迁 | 第38-46页 |
第一节 中国农村贫困现状 | 第38-43页 |
一、中国农村贫困现状 | 第38-40页 |
二、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分析 | 第40-42页 |
三、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类型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我国识别机制的变迁历史 | 第43-46页 |
一、八七扶贫阶段的以贫困县为重点的识别机制 | 第43-44页 |
二、综合扶贫阶段的以贫困村为重点的识别机制 | 第44-45页 |
三、精准扶贫阶段以区域和个体双重为重点的识别机制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研究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以河南省固始县的若干村为案例分析 | 第46-68页 |
第一节 调研村的现状介绍 | 第46-52页 |
一、调研村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方面取得的成就 | 第47-48页 |
二、调研村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方面存在的不足 | 第48-52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研究的现实困境 | 第52-58页 |
一、贫困户名额逐级分配模式导致贫困户被排斥 | 第52-53页 |
二、各地贫困线不同导致精准度下降 | 第53-54页 |
三、扶贫小组组成人员不合理 | 第54-56页 |
四、贫困户观念落后增加识别贫困人口阻力 | 第56-57页 |
五、社区监督机制难以实施 | 第57-58页 |
六、识别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出现漏洞 | 第58页 |
第三节 制约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研究的因素分析 | 第58-68页 |
一、识别技术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59-62页 |
二、识别主体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62-65页 |
三、识别对象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65-68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研究的创新措施 | 第68-80页 |
第一节 识别技术层面的创新措施 | 第68-71页 |
一、整合贫困户信息构建多维评价体系 | 第68-69页 |
二、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方法和程序 | 第69-70页 |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贫困对象进行动态化管理 | 第70-71页 |
第二节 识别主体层面的创新措施 | 第71-77页 |
一、合理配备扶贫人员明确划分权责 | 第71-72页 |
二、政府主导的多元化识别主体 | 第72-73页 |
三、加强扶贫人员的思想建设 | 第73页 |
四、提高扶贫人员的专业技术 | 第73-74页 |
五、完善扶贫人员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 第74-77页 |
第二节 识别对象层面的创新措施 | 第77-80页 |
一、帮助贫困户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 第77-78页 |
二、在社会组织的支持下引进社区发展理念 | 第78-79页 |
三、加大贫困户申请材料真实性的审核力度 | 第79-80页 |
结语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92页 |
访谈提纲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