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言 | 第11-3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0页 |
1.3.1 创新点 | 第19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20-34页 |
1.4.1 贫困内涵的演变 | 第20-22页 |
1.4.2 精准扶贫 | 第22-24页 |
1.4.3 贫困的识别与测度 | 第24-30页 |
1.4.4 研究现状述评 | 第30-34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34-3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4-35页 |
2.1.1 贫困 | 第34页 |
2.1.2 精准扶贫 | 第34-35页 |
2.1.3 多维贫困 | 第35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5-39页 |
2.2.1 循证理论 | 第35-36页 |
2.2.2 多维贫困理论 | 第36-37页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7-39页 |
3 我国贫困识别的现状分析 | 第39-43页 |
3.1 贫困线识别标准的演变 | 第39-40页 |
3.2 现阶段贫困识别过程 | 第40-41页 |
3.3 贫困识别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4 绵阳市农户的多维贫困研究 | 第43-68页 |
4.1 数据来源和区域概况 | 第43-46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43-44页 |
4.1.2 区域概况 | 第44-46页 |
4.2 多维贫困识别体系的建立 | 第46-52页 |
4.2.1 建立的具体依据及原则 | 第46-47页 |
4.2.2 指标构成和临界值的选取 | 第47-52页 |
4.3 样本数据的一般性统计 | 第52-56页 |
4.3.1 年龄结构 | 第53页 |
4.3.2 劳动力分配 | 第53-54页 |
4.3.3 受教育程度 | 第54-55页 |
4.3.4 收入情况 | 第55-56页 |
4.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多维贫困识别体系的评价 | 第56-65页 |
4.4.1 适用性分析 | 第57-60页 |
4.4.2 确定主成分 | 第60-62页 |
4.4.3 各指标权重 | 第62-65页 |
4.5 分析与讨论 | 第65-68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8-7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69-76页 |
5.2.1 多维度识别贫困,提升精准识别准确率 | 第70-71页 |
5.2.2 适时提高贫困线,完善识别动态调整机制 | 第71-73页 |
5.2.3 因地制宜选取识别指标,制定特色扶贫措施 | 第73-74页 |
5.2.4 丰富识别扶贫主体,提倡多元主体参与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