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8-12页 |
| 1 绪论 | 第12-3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1.2 CO_2捕集方法及技术 | 第15-19页 |
| 1.2.1 燃烧前捕集技术 | 第15-16页 |
| 1.2.2 富氧燃烧技术 | 第16页 |
| 1.2.3 化学链燃烧技术 | 第16-17页 |
| 1.2.4 燃烧后捕集技术 | 第17-19页 |
| 1.3 钙基吸附剂循环捕集CO_2研究进展 | 第19-29页 |
| 1.3.1 钙基吸附剂循环捕集CO_2方法简介 | 第19-24页 |
| 1.3.2 钙基CO_2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 2 实验原料、设备、系统及方法 | 第32-40页 |
| 2.1 实验原料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32-34页 |
| 2.1.1 实验原料 | 第32-33页 |
| 2.1.2 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 2.2 实验系统及实验操作 | 第34-37页 |
| 2.2.1 试验系统 | 第34-35页 |
| 2.2.2 实验操作 | 第35-37页 |
| 2.3 实验数据处理与表征方法 | 第37-38页 |
| 2.3.1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7-38页 |
| 2.3.2 表征方法 | 第38页 |
| 2.4 误差分析 | 第38-40页 |
| 2.4.1 误差来源 | 第38-39页 |
| 2.4.2 消除误差 | 第39-40页 |
| 3 不同添加剂、不同添加比例的改性吸附剂性能研究 | 第40-52页 |
| 3.1 引言 | 第40页 |
| 3.2 空白实验 | 第40-41页 |
| 3.3 不同添加比例的粉煤灰改性吸附剂性能研究 | 第41-45页 |
| 3.3.1 添加比例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 3.3.2 添加比例对累计吸附量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 3.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 3.4 不同添加比例的高铝水泥改性吸附剂性能研究 | 第45-48页 |
| 3.4.1 添加比例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 3.4.2 添加比例对累计吸附量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 3.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页 |
| 3.5 两种添加剂效果对比 | 第48-49页 |
| 3.6 SEM表征 | 第49-51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4 改变温度和煅烧气氛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2-58页 |
| 4.1 引言 | 第52页 |
| 4.2 不同添加剂对碳酸化转化率的影响 | 第52页 |
| 4.3 不同添加剂对单次CO_2吸附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 4.4 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对比 | 第54-55页 |
| 4.5 SEM表征 | 第55-57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活化实验 | 第58-68页 |
| 5.1 引言 | 第58-59页 |
| 5.2 不同乙醇溶液浓度对活化后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 5.3 不同活化频率对活化后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 5.4 SEM表征 | 第64-6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