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限定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对象的限定 | 第12页 |
1.2.2 时间的限定 | 第12-13页 |
1.2.3 空间的限定 | 第13页 |
1.3 文献综述及分析 | 第13-25页 |
1.3.1 国外工业遗产的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2 国内工业建筑的研究成果 | 第15-2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5-26页 |
1.4.1 文献查阅与实地考察 | 第25页 |
1.4.2 点面相辅,整体研究结合具体分析 | 第25-26页 |
1.4.3 结合相关学科与理论研究 | 第26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26页 |
1.6 论文创新与未尽之处 | 第26-28页 |
1.6.1 论文创新 | 第26页 |
1.6.2 未尽之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概况与现状 | 第28-40页 |
2.1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发展的时间分期 | 第28页 |
2.2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的选址依据与空间布局 | 第28-37页 |
2.2.1 影响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选址的因素 | 第29-33页 |
2.2.2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的空间布局特征 | 第33-36页 |
2.2.3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的特征 | 第37-38页 |
2.4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的现状与评估 | 第38-39页 |
2.4.1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的保存现状 | 第38-39页 |
2.4.2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的现状评估 | 第39页 |
2.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1865-1911年的南京近代工业建筑 | 第40-84页 |
3.1 社会背景 | 第40-44页 |
3.1.1 洋务运动带来的官办军事工业的开办 | 第40页 |
3.1.2 清政府海防策略对南京军事工业的促进 | 第40-41页 |
3.1.3 甲午战争后南京正式开埠带来的机械工业的开办 | 第41-42页 |
3.1.4 南洋劝业会开办促成的南京电力工业的发展 | 第42-43页 |
3.1.5 津浦铁路的开通带来的南京机车制造工业的开办 | 第43页 |
3.1.6 清末货币制度变革对南京货币铸造工业的促进 | 第43-44页 |
3.2 工业建筑的类型与空间布局 | 第44-48页 |
3.2.1 工业建筑的类型 | 第44页 |
3.2.2 工业建筑的空间布局 | 第44-45页 |
3.2.3 工业建筑的统计与简介 | 第45-48页 |
3.3 工业建筑的技术 | 第48-51页 |
3.3.1 结构体系 | 第48-50页 |
3.3.2 建筑材料 | 第50-51页 |
3.4 工业建筑的形式与设计思想 | 第51-52页 |
3.5 金陵机器制造局——形式追随功能的滥觞 | 第52-73页 |
3.5.1 历史沿革 | 第52-55页 |
3.5.2 金陵机器制造局的选址 | 第55页 |
3.5.3 金陵机器制造局的营造过程 | 第55-57页 |
3.5.4 金陵机器制造局的规划布局 | 第57-60页 |
3.5.5 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建筑 | 第60-70页 |
3.5.6 形式追随功能的滥觞 | 第70-73页 |
3.5.7 金陵机器制造局的现状 | 第73页 |
3.6 浦镇机厂——轨道上的移动工业 | 第73-83页 |
3.6.1 浦镇机厂的历史沿革 | 第73-75页 |
3.6.2 浦镇机厂的选址 | 第75页 |
3.6.3 浦镇机厂的营造过程 | 第75-76页 |
3.6.4 浦镇机厂的规划布局 | 第76页 |
3.6.5 浦镇机厂的建筑 | 第76-82页 |
3.6.6 轨道上的移动工业 | 第82-83页 |
3.6.7 浦镇机厂的现状 | 第83页 |
3.7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1911-1927年的南京近代工业建筑 | 第84-129页 |
4.1 社会背景 | 第84-86页 |
4.1.1 多变的政局对工业发展整体进程的延缓 | 第84页 |
4.1.2 北洋政府的自由主义工业经济政策对中小规模工业的促进 | 第84页 |
4.1.3 “五四运动”及“五卅惨案”对外资工业造成的冲击 | 第84-85页 |
4.1.4 北伐战争对工业平衡的打破 | 第85-86页 |
4.2 工业建筑的类型与空间布局 | 第86-93页 |
4.2.1 工业建筑的类型 | 第86页 |
4.2.2 工业建筑的空间布局 | 第86-87页 |
4.2.3 工业建筑的统计与简介 | 第87-93页 |
4.3 工业建筑的技术 | 第93-97页 |
4.3.1 结构体系 | 第93-96页 |
4.3.2 建筑材料 | 第96页 |
4.3.3 建筑设备 | 第96-97页 |
4.4 工业建筑的形式与设计思想 | 第97-98页 |
4.5 和记洋行——舶来的先进建筑技术与艺术 | 第98-113页 |
4.5.1 和记洋行的历史沿革 | 第98-100页 |
4.5.2 和记洋行的选址 | 第100-101页 |
4.5.3 和记洋行的营造过程 | 第101-103页 |
4.5.4 和记洋行的规划布局 | 第103-106页 |
4.5.5 和记洋行的建筑 | 第106-111页 |
4.5.6 舶来的先进建筑技术与艺术 | 第111-113页 |
4.5.7 和记洋行的现状 | 第113页 |
4.6 首都电厂下关发电所——中外建筑师的博弈 | 第113-128页 |
4.6.1 首都电厂下关发电所的历史沿革 | 第113-116页 |
4.6.2 首都电厂下关发电所的选址 | 第116页 |
4.6.3 首都电厂下关发电所的营造过程 | 第116-118页 |
4.6.4 首都电厂下关发电所的规划布局 | 第118-121页 |
4.6.5 首都电厂下关发电所的建筑 | 第121-125页 |
4.6.6 中外建筑师的博弈 | 第125-128页 |
4.6.7 首都电厂下关发电所的现状 | 第128页 |
4.7 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五章 1927-1949年的南京近代工业建筑 | 第129-202页 |
5.1 社会背景 | 第129-131页 |
5.1.1 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政策对首都南京工业发展的促进 | 第129页 |
5.1.2 《首都计划》的制定对南京工业布局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5.1.3 资源委员会的成立对南京工业的促进 | 第130页 |
5.1.4 侵华日军对南京工业的控制和破坏 | 第130-131页 |
5.1.5 战后工业复苏遇到的重重困难 | 第131页 |
5.2 工业建筑的类型与空间布局 | 第131-146页 |
5.2.1 工业建筑的类型 | 第131-132页 |
5.2.2 工业建筑的空间布局 | 第132-133页 |
5.2.3 工业建筑的统计与简介 | 第133-146页 |
5.3 工业建筑的技术 | 第146-150页 |
5.3.1 结构体系 | 第146-148页 |
5.3.2 建筑材料 | 第148-149页 |
5.3.3 建筑设备 | 第149-150页 |
5.4 工业建筑的形式与设计思想 | 第150-151页 |
5.5 北河口水厂——本土营造业的试炼场 | 第151-169页 |
5.5.1 北河口水厂的历史沿革 | 第151-154页 |
5.5.2 北河口水厂的选址 | 第154-155页 |
5.5.3 北河口水厂的营造过程 | 第155-159页 |
5.5.4 北河口水厂的规划布局 | 第159-160页 |
5.5.5 北河口水厂的建筑 | 第160-166页 |
5.5.6 北河口水厂的建设对南京营造业的试炼 | 第166-169页 |
5.5.7 北河口水厂的现状 | 第169页 |
5.6 永利铔厂——偏僻远郊的全能工业社区 | 第169-186页 |
5.6.1 永利铔厂的历史沿革 | 第169-171页 |
5.6.2 永利铔厂的选址 | 第171页 |
5.6.3 水利铔厂的营造过程 | 第171-174页 |
5.6.4 永利铔厂的规划布局 | 第174-175页 |
5.6.5 永利铔厂的建筑和构筑物 | 第175-182页 |
5.6.6 永利铔厂在全能工业社区方向的实践 | 第182-185页 |
5.6.7 永利铔厂的现状 | 第185-186页 |
5.7 江南水泥厂——花园工厂的畅想 | 第186-201页 |
5.7.1 江南水泥厂的历史沿革 | 第186-189页 |
5.7.2 江南水泥厂的选址 | 第189页 |
5.7.3 江南水泥厂的营造过程 | 第189-191页 |
5.7.4 江南水泥厂的规划布局 | 第191-192页 |
5.7.5 江南水泥厂的建筑 | 第192-198页 |
5.7.6 群山环抱的花园工厂 | 第198-201页 |
5.7.7 江南水泥厂的现状 | 第201页 |
5.8 小结 | 第201-202页 |
第六章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的价值体系建立与评估 | 第202-212页 |
6.1 价值判断的出发点与基本构成 | 第202-203页 |
6.1.1 价值判断的出发点 | 第202页 |
6.1.2 价值的基本构成 | 第202-203页 |
6.2 定性评估——多元化的价值构成 | 第203-206页 |
6.2.1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之于自身的价值 | 第203-204页 |
6.2.2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之于现代城市的价值 | 第204-205页 |
6.2.3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之于后工业社会的价值 | 第205-206页 |
6.3 定量评估——保护和再利用的数据基础 | 第206-211页 |
6.3.1 相关价值指标体系简介 | 第206-207页 |
6.3.2 价值评估的标准 | 第207-209页 |
6.3.3 价值评估的定量操作 | 第209-211页 |
6.4 小结 | 第211-21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212-216页 |
7.1 主要观点与结论 | 第212-213页 |
7.1.1 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下跌宕起伏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212页 |
7.1.2 生产资源与城市规划均衡主导的空间布局特征 | 第212-213页 |
7.1.3 功能结合空间主导下兼顾形式的建筑营造特征 | 第213页 |
7.2 对今日工业建筑保护的启示 | 第213-214页 |
7.2.1 继续完善近代工业建筑名录数据库 | 第213-214页 |
7.2.2 创建南京近代工业建筑评价的标准体系 | 第214页 |
7.2.3 对于确认价值的重要近代工业建筑进行可实施规划的编制 | 第214页 |
7.2.4 创建应急保护机制 | 第214页 |
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214-216页 |
致谢 | 第216-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21页 |
附录 | 第221-290页 |
附录A: 南京市规划局2013年公布的51处受保护工业遗产名录 | 第221-223页 |
附录B: 市政府关于公布南京市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名录的通知 | 第223-226页 |
附录C: 《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成果介绍 | 第226-230页 |
附录D: 《南京工业遗产》书中介绍的工业建筑统计表 | 第230-232页 |
附录E: 南京市档案局藏近代工业相关档案目录 | 第232-255页 |
附录F: 1865-1949年南京近代工业建筑统计表 | 第255-259页 |
附录G: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图纸收录 | 第259-29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2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