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1页 |
1.1 种内多型 | 第10页 |
1.2 doublesex基因概述 | 第10-14页 |
1.2.1 doublesex基因在性别决定通路处于关键位置 | 第10页 |
1.2.2 昆虫的性别决定级联 | 第10-12页 |
1.2.3 doublesex结构及功能特点 | 第12-14页 |
1.3 榕小蜂概述 | 第14-16页 |
1.3.1 榕小蜂科 | 第14-15页 |
1.3.2 榕小蜂与榕树互利共生 | 第15页 |
1.3.3 榕小蜂的形态特征 | 第15-16页 |
1.4 红火蚁概述 | 第16-18页 |
1.4.1 红火蚁总述 | 第16页 |
1.4.2 工蚁 | 第16-17页 |
1.4.3 生殖蚁 | 第17-18页 |
1.5 进化分析概述 | 第18-20页 |
1.5.1 核苷酸替代模型与 ω 值 | 第18-19页 |
1.5.2 PAML概述 | 第19-20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红火蚁各阶层doublesex及剪接方式的鉴定 | 第21-45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红火蚁样品采集 | 第21页 |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1-22页 |
2.1.3 生物学分析软件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0页 |
2.2.1 RNA提取 | 第22-23页 |
2.2.2 RNA样品中DNA的去除 | 第23页 |
2.2.3 c DNA的合成 | 第23-24页 |
2.2.4 PCR | 第24-26页 |
2.2.5 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2.2.6 目的片段的检测及凝胶回收 | 第27-28页 |
2.2.7 PCR产物纯化 | 第28页 |
2.2.8 基因克隆及克隆产物检测 | 第28-29页 |
2.2.9 LB培养基及电泳缓冲液的配置 | 第29-30页 |
2.3 红火蚁引物设计 | 第30-33页 |
2.3.1 红火蚁看家基因引物设计 | 第30-31页 |
2.3.2 红火蚁基因特异性引物引物设计 | 第31页 |
2.3.3 红火蚁CDS 5’端补全引物设计 | 第31-32页 |
2.3.4 红火蚁验证引物设计 | 第32-33页 |
2.4 结果 | 第33-45页 |
2.4.1 红火蚁各阶层doublesex的鉴定 | 第33-40页 |
2.4.2 红火蚁各阶层doublesex CDS结构特点及可变剪接方式 | 第40-44页 |
2.4.3 红火蚁雌蚁doublesex的特殊转录本 | 第44-45页 |
第3章 四个榕小蜂物种doublesex及可变剪接方式的鉴定 | 第45-68页 |
3.1 材料 | 第45-46页 |
3.1.1 榕小蜂样品采集 | 第45页 |
3.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5页 |
3.1.3 生物学分析软件 | 第45-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3.2.1 RNA提取 | 第46页 |
3.2.2 RNA样品中DNA的去除 | 第46页 |
3.2.3 c DNA的合成 | 第46页 |
3.2.4 PCR | 第46-47页 |
3.2.5 DNA的提取 | 第47页 |
3.2.6 目的片段的检测及凝胶回收 | 第47页 |
3.2.7 PCR产物纯化 | 第47页 |
3.2.8 基因克隆及克隆产物检测 | 第47页 |
3.2.9 LB培养基及电泳缓冲液的配置 | 第47页 |
3.3 榕小蜂引物设计 | 第47-51页 |
3.3.1 榕小蜂doublesex简并引物设计 | 第47-48页 |
3.3.2 榕小蜂看家基因引物设计 | 第48-50页 |
3.3.3 各榕小蜂基因特异性引物引物设计 | 第50-51页 |
3.4 结果 | 第51-68页 |
3.4.1 榕小蜂的物种鉴定 | 第51页 |
3.4.2 四个小蜂物种的doublesex的鉴定 | 第51-55页 |
3.4.3 五个榕小蜂物种的基因结构图的绘制 | 第55-56页 |
3.4.4 榕小蜂的DM和Dimer结构域比对分析 | 第56-57页 |
3.4.5 DSX蛋白系统发育树 | 第57-59页 |
3.4.6 选择压力分析 | 第59-68页 |
第4章 讨论 | 第68-70页 |
4.1 红火蚁雌蚁特殊转录本sinv F1的解释 | 第68页 |
4.2 C. solmsi marchali雌雄虫间doublesex转录本的特殊性 | 第68-7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0-71页 |
5.1 doublesex的剪接方式 | 第70页 |
5.2 DSX两个结构域的保守性 | 第70页 |
5.3 榕小蜂类群的doublesex变异速度快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1 本实验得出的红火蚁各阶层doublesex基因的编码区序列 | 第76-78页 |
附录2 本实验得到的C. solmsi marchali的doublesex基因序列 | 第78-79页 |
附录3 本实验得到的Walkerella benjaminii的doublesex基因序列 | 第79-80页 |
附录4 本实验得到的Sycobia sp.2 的doublesex基因序列 | 第80-82页 |
附录5 本实验得到的Sycophila sp.2 的doublesex基因序列 | 第82-84页 |
附录6 本实验的实验流程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