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文献综述法 | 第16页 |
1.3.2 实地调研法 | 第16页 |
1.3.3 对比分析法 | 第16页 |
1.3.4 个案研究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LID相关理论研究概述与案例分析 | 第19-43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9-20页 |
2.1.1 滨水区景观设计 | 第19-20页 |
2.1.2 LID理念 | 第20页 |
2.2 相关设计理论研究 | 第20-27页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0-22页 |
2.2.2 可持续发展设计理论 | 第22-24页 |
2.2.3 恢复生态学设计理论 | 第24-25页 |
2.2.4 人性化设计理论 | 第25-26页 |
2.2.5 历史文脉设计理论 | 第26-27页 |
2.3 LID理论研究概述及案例分析 | 第27-42页 |
2.3.1 国外理论研究概述 | 第28-30页 |
2.3.2 国内理论研究概述 | 第30-32页 |
2.3.3 国外LID理念下设计案例分析 | 第32-36页 |
2.3.4 国内LID理念下设计案例分析 | 第36-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农安县二道河滨水景观要素分析与设计构建 | 第43-59页 |
3.1 农安二道河滨水景观要素分析 | 第43-50页 |
3.1.1 滨水区概况及区位分析 | 第43页 |
3.1.2 二道河滨水区景观影响要素分析 | 第43-47页 |
3.1.3 二道河建设优势分析 | 第47-50页 |
3.2 基于LID理念下滨水区景观设计策略 | 第50-52页 |
3.2.1 景观生态策略 | 第50-51页 |
3.2.2 人文生态策略 | 第51-52页 |
3.3 滨水区LID理念下景观设计方法 | 第52-57页 |
3.3.1 水域设计 | 第52-54页 |
3.3.2 水陆交界区域设计 | 第54-55页 |
3.3.3 陆域设计 | 第55-57页 |
3.4 基于LID理念下农安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农安二道河滨水区景观设计实践研究 | 第59-101页 |
4.1 农安二道河场地设计分析 | 第59-62页 |
4.1.1 区位分析 | 第59-60页 |
4.1.2 功能分析 | 第60页 |
4.1.3 交通组织分析 | 第60-61页 |
4.1.4 场地SWOT分析 | 第61-62页 |
4.2 LID理念下滨水区景观设计原则 | 第62-65页 |
4.2.1 生态优先原则 | 第62页 |
4.2.2 多目标兼顾原则 | 第62-63页 |
4.2.3 因地制宜原则 | 第63页 |
4.2.4 整体性原则 | 第63-64页 |
4.2.5 文脉延续原则 | 第64页 |
4.2.6 人性化原则 | 第64-65页 |
4.3 二道河滨水区景观设计理念及功能分区 | 第65-71页 |
4.3.1 设计理念 | 第65-66页 |
4.3.2 功能分区 | 第66-71页 |
4.4 LID理念下二道河滨水景观设计构建 | 第71-99页 |
4.4.1 生态河道建立与保护 | 第73-74页 |
4.4.2 生态驳岸设计 | 第74-76页 |
4.4.3 生态湿地设计 | 第76-79页 |
4.4.4 建立生态停车场 | 第79-81页 |
4.4.5 建立下沉式绿地 | 第81-82页 |
4.4.6 透水铺装应用 | 第82-86页 |
4.4.7 生态植物配置 | 第86-93页 |
4.4.8 生态道路组织构建 | 第93-97页 |
4.4.9 人文生态景观设计构建 | 第97-9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附录1 | 第105-106页 |
附录2 | 第106-107页 |
附录3 | 第107-111页 |
附录4 | 第111-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