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第一章 双孢蘑菇病害 | 第9-11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二章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2.1 有害疣孢霉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2.1.1 有害疣孢霉菌的菌落特征 | 第11页 |
2.1.2 有害疣孢霉菌厚垣孢子及分生孢子 | 第11页 |
2.1.3 有害疣孢霉菌pH对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影响 | 第11页 |
2.1.4 温度对有害疣孢霉菌丝生长厚垣孢子分生孢子萌发影响 | 第11-12页 |
2.1.5 各种碳源氮源对有害疣孢霉菌丝生长及产孢情况 | 第12页 |
2.1.6 湿度对有害疣孢霉菌菌丝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2页 |
2.1.7 营养物质对有害疣孢霉菌厚垣孢子及分生孢子萌发影响 | 第12页 |
2.1.8 光质对有害疣孢霉菌菌丝生长速度及产孢影响 | 第12页 |
2.2 病原菌和寄主的相互作用 | 第12-14页 |
2.2.1 褐腐病症状及危害 | 第12-13页 |
2.2.2 有害疣孢霉菌致病机理 | 第13-14页 |
2.3 双孢蘑菇褐腐病综合防治 | 第14-16页 |
2.3.1 农业防治 | 第14页 |
2.3.2 选育抗病品种 | 第14页 |
2.3.3 物理防治 | 第14页 |
2.3.4 化学防治 | 第14-15页 |
2.3.5 生物防治 | 第15-16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6-46页 |
第一章 有害疣孢霉菌鉴定 | 第16-21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1.1.1 染病双孢蘑菇来源 | 第16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1.1.3 培养基 | 第16页 |
1.1.4 药品及仪器 | 第16页 |
1.1.5 有害疣孢霉菌的活化纯培养 | 第16-17页 |
1.1.6 有害疣孢霉菌的鉴定 | 第17页 |
1.1.7 DNA的提取及ITS序列分析 | 第17页 |
1.1.8 有害疣孢霉菌的致病性特征确定 | 第17页 |
1.2 结果 | 第17-20页 |
1.2.1 有害疣孢霉菌的形态 | 第17-19页 |
1.2.2 有害疣孢霉菌致病力鉴定 | 第19-20页 |
1.2.3 有害疣孢霉分子鉴定结果 | 第20页 |
1.3 结论 | 第20页 |
1.4 讨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不同培养条件对有害疣孢霉的影响 | 第21-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1.1 供试实验得菌株 | 第21页 |
2.1.2 培养基 | 第21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1.4 光质及微量元素对有害疣孢霉菌的影响 | 第21-22页 |
2.1.5.有害疣孢霉及双孢菇的耐盐性分析 | 第22页 |
2.2 结果 | 第22-25页 |
2.2.1 微量元素对有害疣孢霉菌营养生长及产孢影响 | 第22-23页 |
2.2.2 光质对有害疣孢霉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3 不同光质对有害疣孢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4页 |
2.2.4 NaCl对有害疣孢霉及双孢菇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 结论 | 第25-26页 |
2.4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有害疣孢霉菌与食用菌之间作用 | 第27-40页 |
3.1 材料及方法 | 第27-29页 |
3.1.1 供试实验菌株 | 第27页 |
3.1.2 实验药品 | 第27页 |
3.1.3 几种大型真菌与有害疣孢霉菌的竞争与拮抗作用 | 第27页 |
3.1.4 有害疣孢霉菌可能寄主范围 | 第27-28页 |
3.1.5 食用菌培养滤液对有害疣孢霉的影响 | 第28页 |
3.1.6 有害疣孢霉培养滤液对几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8页 |
3.1.7 食用菌子实体煎汁对有害疣孢霉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8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3.2 结果 | 第29-38页 |
3.2.1 几种大型真菌与有害疣孢霉菌的竞争与拮抗作用 | 第29-30页 |
3.2.2 有害疣孢霉菌寄主范围 | 第30-35页 |
3.2.3 有害疣孢霉菌在添加蘑菇水提物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 第35-36页 |
3.2.4 有害疣孢霉发酵培养滤液对几种大型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5 几种食用菌发酵培养滤液对有害疣孢霉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结论 | 第38页 |
3.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几种生防菌剂对蘑菇褐腐病菌防效及对蘑菇的安全性评价 | 第40-4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40页 |
4.1.2 培养基 | 第40页 |
4.1.3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40页 |
4.1.4 拮抗生防菌剂筛选 | 第40-41页 |
4.1.5 拮抗生防菌剂室内安全性评价 | 第41页 |
4.1.6 生防菌剂对双孢蘑菇褐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及对双孢蘑菇田间安全性试验 | 第41页 |
4.1.7 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4.2 结果 | 第42-44页 |
4.2.1 拮抗生防菌剂筛选 | 第42页 |
4.2.2 拮抗生防菌剂室内安全性评价 | 第42-43页 |
4.2.3 生防菌剂对双孢蘑菇褐腐病的田间防效及对双孢蘑菇的安全性评价 | 第43-44页 |
4.3 结论 | 第44-45页 |
4.4 讨论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