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伦—连续方法在大规模电网分析中的算法及应用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配电网的送电能力评估 | 第13-15页 |
1.3 潮流收敛问题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同伦方法及实现 | 第20-36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同伦方法的思想 | 第20-22页 |
2.3 同伦函数的构造 | 第22-23页 |
2.4 同伦路径的追踪 | 第23-31页 |
2.4.1 连续方法 | 第23-30页 |
2.4.2 离散方法 | 第30-31页 |
2.5 同伦方法的收敛性 | 第31页 |
2.6 同伦增强的算法框架及实现 | 第31-34页 |
2.6.1 同伦增强的算法框架 | 第32-33页 |
2.6.2 同伦增强的算法类库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同伦增强的配电牛顿潮流 | 第36-60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配电网络模型 | 第36-46页 |
3.2.1 线路模型 | 第36-37页 |
3.2.2 变压器模型 | 第37-43页 |
3.2.3 负荷模型 | 第43-44页 |
3.2.4 分布式发电模型 | 第44-45页 |
3.2.5 电容器模型 | 第45页 |
3.2.6 电压调节器模型 | 第45-46页 |
3.3 配电网三相潮流 | 第46-47页 |
3.3.1 牛顿-拉夫逊法 | 第46页 |
3.3.2 注入电流法 | 第46-47页 |
3.4 同伦增强的配电潮流方程的构造 | 第47-50页 |
3.4.1 简单问题构造 | 第47-48页 |
3.4.2 同伦潮流方程的构造 | 第48-50页 |
3.5 同伦增强的配电潮流算法的计算流程 | 第50-51页 |
3.6 算例分析 | 第51-59页 |
3.6.1 IEEE8500节点测试馈线 | 第51-56页 |
3.6.2 实际1103节点配电系统 | 第56-5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配电网中的局部分岔 | 第60-74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配电网的连续潮流方程 | 第61-62页 |
4.3 配电网中的鞍结点分岔 | 第62-64页 |
4.3.1 鞍结点分岔理论 | 第62-64页 |
4.3.2 鞍结点分岔的特性方程 | 第64页 |
4.4 配电网中的结构诱导分岔 | 第64-67页 |
4.4.1 结构诱导分岔 | 第65页 |
4.4.2 结构诱导交换过程 | 第65-67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67-72页 |
4.5.1 简单4节点系统 | 第67-71页 |
4.5.2 IEEE8500节点测试馈线 | 第71-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连续配电潮流(CDFLOW) | 第74-84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连续配电潮流 | 第74-75页 |
5.3 连续配电潮流算法实现 | 第75-77页 |
5.3.1 参数化 | 第75-76页 |
5.3.2 预测 | 第76页 |
5.3.3 校正 | 第76-77页 |
5.3.4 步长控制 | 第77页 |
5.4 连续配电潮流算法流程 | 第77-78页 |
5.5 算例分析 | 第78-82页 |
5.5.1 实际1103节点配电系统 | 第78-80页 |
5.5.2 IEEE8500节点测试馈线 | 第80-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配电网可用送电能力评估 | 第84-102页 |
6.1 引言 | 第84页 |
6.2 可用送电能力(ADC) | 第84-86页 |
6.3 越限相关的ADC定义 | 第86页 |
6.4 临界点的计算 | 第86-88页 |
6.4.1 电压越限临界点计算 | 第87页 |
6.4.2 热极限越限临界点计算 | 第87-88页 |
6.4.3 电压崩溃临界点计算 | 第88页 |
6.5 可用送电能力流程 | 第88-89页 |
6.6 可用送电能力的实用化 | 第89-91页 |
6.6.1 可用送电能力边界及可视化 | 第89页 |
6.6.2 多时段可用送电能力评估 | 第89-91页 |
6.7 算例分析 | 第91-101页 |
6.7.1 IEEE14节点测试馈线 | 第91-94页 |
6.7.2 IEEE8500节点测试馈线 | 第94-97页 |
6.7.3 实际1103节点配电系统 | 第97-101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配电网概率可用送电能力评估 | 第102-118页 |
7.1 引言 | 第102-103页 |
7.2 注入功率的随机模型 | 第103-104页 |
7.2.1 风力发电的随机模型 | 第103页 |
7.2.2 光伏发电的随机模型 | 第103-104页 |
7.2.3 负荷功率的随机模型 | 第104页 |
7.2.4 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的功率预测误差 | 第104页 |
7.3 概率可用送电能力评估 | 第104-107页 |
7.3.1 蒙特卡洛采样 | 第105页 |
7.3.2 拉丁超立方采样 | 第105页 |
7.3.3 注入功率场景的生成 | 第105-106页 |
7.3.4 多时段概率ADC评估 | 第106-107页 |
7.4 基于累积量和级数展开的ADC评估 | 第107-112页 |
7.4.1 理论背景 | 第107-109页 |
7.4.2 电压和电流的累积量 | 第109-112页 |
7.4.3 计算流程 | 第112页 |
7.5 算例分析 | 第112-117页 |
7.5.1 IEEE8500节点测试馈线 | 第113-114页 |
7.5.2 实际1103节点配电系统 | 第114-117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八章 同伦增强的输电潮流 | 第118-134页 |
8.1 引言 | 第118页 |
8.2 输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回顾 | 第118-121页 |
8.2.1 牛顿-拉夫逊法 | 第119页 |
8.2.2 快速解耦法 | 第119-120页 |
8.2.3 直流潮流法 | 第120-121页 |
8.3 同伦增强的输电潮流的构造 | 第121-123页 |
8.3.1 简单问题构造 | 第121-123页 |
8.3.2 同伦潮流方程的构造 | 第123页 |
8.4 同伦增强的输电潮流的计算流程 | 第123-124页 |
8.5 算例分析 | 第124-133页 |
8.5.1 PSS/E1648节点系统 | 第124-128页 |
8.5.2 实际13200节点系统 | 第128-131页 |
8.5.3 实际21500节点系统 | 第131-133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4-138页 |
9.1 本文主要成果 | 第134-135页 |
9.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35-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