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黄河滩地的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选题起源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3-15页 |
1.2.1 兰州黄河滩地 | 第13-14页 |
1.2.2 空间风貌 | 第14页 |
1.2.3 地貌特征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1.3.1 关于黄河兰州段研究 | 第15-17页 |
1.3.2 关于兰州黄河滩地研究 | 第17页 |
1.3.3 关于生态修复研究 | 第17-18页 |
1.3.4 关于风貌评价研究 | 第18-20页 |
1.3.5 关于风貌营建研究 | 第20-22页 |
1.4 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23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 兰州黄河滩地原生本底地貌 | 第27-37页 |
2.1 兰州黄河滩地自然构成要素 | 第27-29页 |
2.1.1 河流水系要素 | 第27-28页 |
2.1.2 滩地要素 | 第28页 |
2.1.3 植被绿化要素 | 第28-29页 |
2.2 兰州黄河滩地地貌特征 | 第29-31页 |
2.2.1 摆动游荡的河道 | 第29页 |
2.2.2 波浪涟漪状的滩水边界 | 第29-30页 |
2.2.3 错落起伏的滩地地势 | 第30页 |
2.2.4 伴随河水涨落的阶段性地貌 | 第30页 |
2.2.5 异质与自由的滩地形态 | 第30页 |
2.2.6 串珠相连滩地区域空间 | 第30-31页 |
2.2.7 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底 | 第31页 |
2.3 兰州黄河滩地的形成原因 | 第31-33页 |
2.3.1 地质构造要素影响 | 第31页 |
2.3.2 山川要素影响 | 第31-32页 |
2.3.3 河流水系要素影响 | 第32页 |
2.3.4 气候要素影响 | 第32页 |
2.3.5 自然灾害要素影响 | 第32-33页 |
2.4 兰州黄河滩地价值 | 第33-35页 |
2.4.1 生态价值 | 第33页 |
2.4.2 社会价值 | 第33-34页 |
2.4.3 历史文化价值 | 第34页 |
2.4.4 形态美学价值 | 第34-35页 |
2.4.5 经济价值 | 第35页 |
2.5 小结 | 第35-37页 |
3 兰州黄河滩地地貌特征演变及空间风貌演变 | 第37-53页 |
3.1 20 世纪50年代滩地地貌特征及空间风貌 | 第37-39页 |
3.1.1 兰州黄河滩地地貌特征的基本形成 | 第37-38页 |
3.1.2 自然质朴的兰州黄河滩地空间风貌 | 第38页 |
3.1.3 1954 —1972年规划构想 | 第38-39页 |
3.2 20 世纪80年代滩地地貌特征及空间风貌 | 第39-41页 |
3.2.1 兰州黄河滩地原生地貌特征基本保持 | 第39-40页 |
3.2.2 城滩相接的兰州黄河滩地空间风貌 | 第40页 |
3.2.3 1978 —2001规划构想 | 第40-41页 |
3.3 20 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地貌特征及空间风貌 | 第41-43页 |
3.3.1 黄河滩地原生地貌特征逐渐消失 | 第41-42页 |
3.3.2 自然空间风貌基本转变为城市空间风貌 | 第42-43页 |
3.3.3 2001 —2010规划构想 | 第43页 |
3.4 现状地貌特征及空间风貌 | 第43-48页 |
3.4.1 兰州黄河滩地原生地貌特征基本消失 | 第43-46页 |
3.4.2 滩地区域内风貌基本为城市空间风貌 | 第46-47页 |
3.4.3 2010 —2020规划构想 | 第47-48页 |
3.5 兰州黄河滩地演变规律总结 | 第48-49页 |
3.5.1 黄河滩地面积缩减 | 第48-49页 |
3.5.2 黄河滩地原生地貌特征消失 | 第49页 |
3.5.3 黄河滩地自然风貌逐渐消解 | 第49页 |
3.6 黄河滩地空间风貌相关问题总结 | 第49-50页 |
3.6.1 空间风貌自然属性消失 | 第49-50页 |
3.6.2 空间风貌同质化 | 第50页 |
3.6.3 空间风貌无序 | 第50页 |
3.6.4 生态涵养功能弱化 | 第50页 |
3.6.5 自然格局被破坏 | 第50页 |
3.7 原因分析 | 第50-52页 |
3.7.1 城市营建不合理 | 第51页 |
3.7.2 城市建设缺乏思考 | 第51页 |
3.7.3 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扩张 | 第51页 |
3.7.4 缺乏整体生态政策及规划 | 第51-52页 |
3.7.5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弱 | 第52页 |
3.8 小结 | 第52-53页 |
4 兰州黄河滩地沿河地域风貌营建适宜性评价 | 第53-77页 |
4.1 评价目标及原则 | 第53-54页 |
4.1.1 评价目标 | 第53页 |
4.1.2 评价原则 | 第53-54页 |
4.2 兰州黄河滩地原生本底评价 | 第54-57页 |
4.2.1 评价目的 | 第54页 |
4.2.2 评价方法 | 第54-55页 |
4.2.3 评价内容及结论 | 第55-57页 |
4.3 兰州黄河滩地现存自然风貌评价 | 第57-61页 |
4.3.1 评价目的 | 第57页 |
4.3.2 评价方法 | 第57-58页 |
4.3.3 评价内容及结论 | 第58-61页 |
4.4 兰州黄河滩地现状建设情况评价 | 第61-72页 |
4.4.1 评价目的 | 第61-62页 |
4.4.2 评价方法 | 第62-65页 |
4.4.3 评价内容及结论 | 第65-72页 |
4.5 兰州黄河滩地沿河地域风貌营建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72-74页 |
4.5.1 评价目的 | 第72页 |
4.5.2 评价方法 | 第72页 |
4.5.3 评价内容及结论 | 第72-74页 |
4.6 综合评价结果归纳 | 第74-75页 |
4.6.1 综合评价结果归纳 | 第74页 |
4.6.2 综合评价结果修正 | 第74-75页 |
4.7 小结 | 第75-77页 |
5 兰州黄河滩地沿河地域空间风貌格局构建 | 第77-95页 |
5.1 空间风貌格局目标及原则 | 第77-78页 |
5.1.1 空间风貌格局构建目标 | 第78页 |
5.1.2 风貌营造原则 | 第78页 |
5.2 风貌格局营建核心理念 | 第78-79页 |
5.2.1 生态营建理念 | 第79页 |
5.2.2 适度营建理念 | 第79页 |
5.2.3 渐进动态营建理念 | 第79页 |
5.3 兰州黄河滩地空间风貌格局构建 | 第79-92页 |
5.3.1 山屏障 | 第80-81页 |
5.3.2 楔渗透 | 第81-83页 |
5.3.3 水网络 | 第83-85页 |
5.3.4 廊贯通 | 第85-87页 |
5.3.5 点激活 | 第87-90页 |
5.3.6 面覆盖 | 第90-92页 |
5.4 沿河地域空间风貌格局综合布局 | 第92-94页 |
5.4.1 沿河地域空间风貌综合格局营建 | 第92-93页 |
5.4.2 沿河地域空间风貌综合格局时序营建 | 第93-94页 |
5.5 小结 | 第94-95页 |
6 兰州黄河滩地沿河地域空间风貌营建 | 第95-121页 |
6.1 风貌营建目标及原则 | 第95-96页 |
6.1.1 风貌提升目标 | 第95页 |
6.1.2 风貌提升原则 | 第95-96页 |
6.2 黄河滩地沿河地域空间风貌重点营建区域划定 | 第96-97页 |
6.2.1 划定方法 | 第96页 |
6.2.2 划定结果 | 第96-97页 |
6.3 黄河滩地空间风貌营建 | 第97-118页 |
6.3.1 滩地周边山体空间风貌营建 | 第97-102页 |
6.3.2 波浪涟漪状的滩水边界空间风貌营建 | 第102-104页 |
6.3.3 涨落更迭的水系季节空间风貌营建 | 第104-107页 |
6.3.4 错落起伏的面状空间风貌营建 | 第107-110页 |
6.3.5 自然生态的楔块空间风貌营建 | 第110-112页 |
6.3.6 连接贯通的水网与廊道空间风貌营建 | 第112-114页 |
6.3.7 自由灵动的节点空间风貌营建 | 第114-116页 |
6.3.8 未改造区域空间风貌协调营建 | 第116-118页 |
6.4 相关政策引导与生态技术植入 | 第118-120页 |
6.4.1 相关政策引导 | 第118-119页 |
6.4.2 生态技术植入 | 第119-120页 |
6.5 小结 | 第120-12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1页 |
7.1.1 基于黄河滩地地貌特征的空间风貌格局构建相关结论 | 第121页 |
7.1.2 基于黄河滩地地貌特征的空间风貌分项提升相关结论 | 第121页 |
7.2 论文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图录 | 第127-131页 |
表录 | 第131-133页 |
附录 | 第133-173页 |
致谢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