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岭油田主体开发技术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1-13页 |
| 1.1 地理概况 | 第11页 |
| 1.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2页 |
| 1.3 勘探开发历程及资源量情况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三维地震解释处理技术研究 | 第13-24页 |
| 2.1 地震资料叠后目标处理 | 第13-14页 |
| 2.2 小层顶面精细标定 | 第14-15页 |
| 2.3 精细构造解释 | 第15-16页 |
| 2.4 速度研究及变速成图 | 第16-21页 |
| 2.5 断层特征 | 第21-22页 |
| 2.6 构造特征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储层砂体沉积特征分析 | 第24-35页 |
| 3.1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4-26页 |
| 3.2 沉积相标志 | 第26-29页 |
| 3.3 单井相分析 | 第29-30页 |
| 3.4 连井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30-31页 |
| 3.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1-34页 |
| 3.6 沉积相序列和沉积模式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储层的特征与研究 | 第35-53页 |
| 4.1 储层发育特征 | 第35-36页 |
| 4.2 油层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 4.3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7-38页 |
| 4.4 储层成岩特征及孔隙类型 | 第38-42页 |
| 4.5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2-45页 |
| 4.6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 第45页 |
| 4.7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45-48页 |
| 4.8 储层孔喉结构研究 | 第48-49页 |
| 4.9 粘土矿物分析 | 第49-50页 |
| 4.10 储层岩石敏感性 | 第50-53页 |
| 第五章 油藏地质建模 | 第53-58页 |
| 5.1 区域成藏条件 | 第53页 |
| 5.2 油水分布规律 | 第53-54页 |
| 5.3 油藏类型 | 第54页 |
| 5.4 工作流程及建模网格的选取 | 第54-55页 |
| 5.5 构造模型 | 第55页 |
| 5.6 沉积微相模型及岩相模型 | 第55-56页 |
| 5.7 属性模型 | 第56-58页 |
| 第六章 长春岭地区主体开发技术研究 | 第58-99页 |
| 6.1 油藏温度、压力 | 第58页 |
| 6.2 原油性质 | 第58-59页 |
| 6.3 地层水性质 | 第59页 |
| 6.4 大然气性质 | 第59页 |
| 6.5 储层渗流物理特征 | 第59-60页 |
| 6.6 试油试采特征分析 | 第60-61页 |
| 6.7 开发试验效果分析 | 第61-70页 |
| 6.8 开发方式优选 | 第70-73页 |
| 6.9 水驱油藏工程设计 | 第73-83页 |
| 6.10 长107区块热采油藏工程设计 | 第83-99页 |
| 结论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详细摘要 | 第10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