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带塔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产生鞭梢效应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地震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屋顶塔楼震害分析 | 第12-13页 |
·地震作用下鞭梢效应的计算 | 第13-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结构体型及产生鞭梢效应的分析 | 第23-35页 |
·抗震概念设计 | 第23-28页 |
·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结构的平面布置 | 第24-26页 |
·结构的竖向布置 | 第26-28页 |
·不规则结构应采取的措施 | 第28页 |
·结构分析模型 | 第28-30页 |
·结构体系 | 第28-29页 |
·计算模型 | 第29-30页 |
·塔楼鞭梢效应的动力分析 | 第30-33页 |
·鞭梢效应的产生 | 第30-31页 |
·鞭梢效应的成因 | 第31-33页 |
·结构的体型分析 | 第33-34页 |
·工程概况 | 第33-34页 |
·结构规则性的判定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 第35-56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5-41页 |
·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分析过程 | 第36-38页 |
·建立结构模型 | 第38-41页 |
·模态分析的理论 | 第41-47页 |
·单质点弹性体系 | 第41-43页 |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 | 第43-45页 |
·求解方法 | 第45-47页 |
·振型及参与系数 | 第47页 |
·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47-55页 |
·分析参数 | 第47-48页 |
·自振频率 | 第48-49页 |
·振型参与系数 | 第49-50页 |
·模态分析 | 第50-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结构的地震反应谱分析 | 第56-75页 |
·反应谱法理论 | 第56-63页 |
·基本假定 | 第56页 |
·单自由度模型谱分析 | 第56-59页 |
·多自由度模型谱分析 | 第59-60页 |
·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60-63页 |
·结构的地震反应谱分析 | 第63-74页 |
·确定地震反应谱曲线 | 第63页 |
·X 向输入地震反应谱 | 第63-68页 |
·Y 向输入地震反应谱 | 第68-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 | 第75-92页 |
·基本理论 | 第75-79页 |
·时程分析法 | 第75-76页 |
·地震运动方程及求解 | 第76-77页 |
·应用ANSYS 进行时程分析 | 第77-79页 |
·地震波的选择 | 第79-82页 |
·地震波的特性 | 第79页 |
·选波的原则 | 第79-81页 |
·地震影响因素的调整 | 第81-82页 |
·地震响应时程分析 | 第82-90页 |
·地震波的确定 | 第82-83页 |
·阻尼取值 | 第83-84页 |
·结构的最大位移 | 第84-90页 |
·各方案对比分析 | 第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本文结论 | 第92-9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