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黄芪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1.1 太白黄芪概述 | 第13页 |
1.1.2 黄芪属植物黄酮类成分研究 | 第13-18页 |
1.2 金露梅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1 金露梅概述 | 第18页 |
1.2.3 金露梅化学成分 | 第18-21页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太白黄芪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23-51页 |
2.1 材料及设备 | 第23-24页 |
2.1.1 材料 | 第23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2.1.3 试剂 | 第23-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34页 |
2.2.1 试剂的配制 | 第24-25页 |
2.2.2 太白黄芪不同萃取相样品制备 | 第25-26页 |
2.2.3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第26-28页 |
2.2.3.1 总酚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2.2.3.2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2.2.4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28-32页 |
2.2.4.1 DPPH 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28-29页 |
2.2.4.2 ABTS 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29-30页 |
2.2.4.3 FRAP 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30-31页 |
2.2.4.4 铁氰化钾还原能力 | 第31-32页 |
2.2.4.5 脂质抗氧化能力 | 第32页 |
2.2.5 乙酸乙酯相(EAF)分离流程 | 第32-34页 |
2.2.6 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34页 |
2.2.6.1 化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34页 |
2.2.6.2 化合物对氧化应激下大肠杆菌的保护作用(活体抗氧化测定) | 第34页 |
2.2.7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9页 |
2.3.1 太白黄芪不同次级萃取相有效成分含量 | 第34-35页 |
2.3.2 太白黄芪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35-38页 |
2.3.2.1 DPPH 清除能力 | 第35页 |
2.3.2.2 脂质抗氧化能力 | 第35-36页 |
2.3.2.3 ABTS 清除能力 | 第36-37页 |
2.3.2.4 FRAP 还原能力 | 第37页 |
2.3.2.5 铁氰化钾还原能力测定 | 第37-38页 |
2.3.3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38-46页 |
2.3.3.1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38-41页 |
2.3.3.2 化合物波谱数据 | 第41-46页 |
2.3.4 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46-49页 |
2.3.4.1 DPPH 清除能力 | 第46-47页 |
2.3.4.2 脂质抗氧化能力 | 第47页 |
2.3.4.3 ABTS 清除能力 | 第47-48页 |
2.3.4.4 FRAP 还原能力 | 第48页 |
2.3.4.5 氧化应激下大肠杆菌的保护作用 | 第48-49页 |
2.4 讨论分析 | 第49页 |
2.4.1 体外抗氧化测定方法 | 第49页 |
2.4.2 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和抗氧化关系 | 第49页 |
2.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金露梅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测定 | 第51-84页 |
3.1 材料及设备 | 第51-52页 |
3.1.1 材料 | 第51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51页 |
3.1.3 试剂 | 第51-52页 |
3.1.4 供试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 | 第5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52-64页 |
3.2.1 样品的制备 | 第52-53页 |
3.2.2 活性成分的分离流程 | 第53-57页 |
3.2.3 单体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57页 |
3.2.4 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第57-60页 |
3.2.4.1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57-58页 |
3.2.4.2 总酚含量测定 | 第58-59页 |
3.2.4.3 单宁含量测定 | 第59-60页 |
3.2.5 HPLC 测定 6 种酚类化合物含量 | 第60-61页 |
3.2.6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61-62页 |
3.2.7 氧化应激下大肠杆菌保护活性测定 | 第62页 |
3.2.8 抑菌活性测定 | 第62-63页 |
3.2.8.1 体外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评价 | 第62页 |
3.2.8.2 植物病原真菌的活体保护和治疗作用 | 第62-63页 |
3.2.8.3 体外细菌抑菌活性测定 | 第63页 |
3.2.9 数据分析 | 第63-6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4-82页 |
3.3.1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64-68页 |
3.3.1.1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64-66页 |
3.3.1.2 化合物波谱数据 | 第66-68页 |
3.3.2 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68-69页 |
3.3.2.1 DPPH 清除能力 | 第68页 |
3.3.2.2 脂质抗氧化能力 | 第68-69页 |
3.3.2.3 ABTS 清除能力 | 第69页 |
3.3.2.4 FRAP 还原能力 | 第69页 |
3.3.2.5 双氧水诱导大肠杆菌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69页 |
3.3.3 金露梅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 | 第69-70页 |
3.3.3.1 总酚含量 | 第69-70页 |
3.3.3.2 总黄酮含量 | 第70页 |
3.3.3.3 单宁含量 | 第70页 |
3.3.4 不同部位 6 中酚类化合物含量 | 第70-71页 |
3.3.5 金露梅不同部位主成分分析 | 第71-72页 |
3.3.6 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72-77页 |
3.3.6.1 脂质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73页 |
3.3.6.2 ABTS 清除能力测定 | 第73-75页 |
3.3.6.3 DPPH 清除能力测定 | 第75页 |
3.3.6.4 FRAP 还原能力测定 | 第75页 |
3.3.6.5 铁氰化钾法还原能力测定 | 第75-76页 |
3.3.6.6 双氧水诱导大肠杆菌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76-77页 |
3.3.7 有效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 | 第77-80页 |
3.3.8 抑菌活性测定 | 第80-82页 |
3.3.8.1 体外抑菌活性测定 | 第80-81页 |
3.3.8.2 活体抑菌活性测定 | 第81-82页 |
3.3.8.3 体外抑制细菌活性测定 | 第82页 |
3.4 讨论分析 | 第82-83页 |
3.4.1 抗氧化活性成分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 | 第82-83页 |
3.4.2 不同部位及不同产地对有效成分的影响 | 第83页 |
3.5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4-86页 |
4.1 结论 | 第84-85页 |
4.2 讨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附图 | 第91-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