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抗菌物质的研究 | 第13-25页 |
2.1 常见的口腔致病菌 | 第13-15页 |
2.1.1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 第13页 |
2.1.2 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 第13-14页 |
2.1.3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 第14页 |
2.1.4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 第14-15页 |
2.2 抗菌物质 | 第15-18页 |
2.2.1 抗菌物质的分类 | 第15-16页 |
2.2.2 抗菌物质的选取 | 第16-1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8-21页 |
2.3.1 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琼脂稀释法) | 第18-19页 |
2.3.2 最小抑菌浓度试验(营养肉汤稀释法) | 第19-20页 |
2.3.3 牙膏抑菌环试验 | 第20-21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1-23页 |
2.5 讨论与分析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羟基磷灰石对牙釉质的再矿化 | 第25-34页 |
3.1 牙釉质 | 第25-26页 |
3.2 牙釉质脱矿与再矿化 | 第26-28页 |
3.2.1 生物矿化 | 第26-27页 |
3.2.2 生物矿化的原理 | 第27页 |
3.2.3 牙釉质脱矿与再矿化方法 | 第27页 |
3.2.4 羟基磷灰石(HAP) | 第27-2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3.3.1 材料 | 第28-29页 |
3.3.2 方法 | 第29-31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1-33页 |
3.4.1 显微硬度 | 第31-32页 |
3.4.2 扫描电镜(SEM) | 第32-33页 |
3.5 讨论与分析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珍珠岩的清洁美白能力评价 | 第34-43页 |
4.1 牙齿美白的方法与原理 | 第34-36页 |
4.2 珍珠岩 | 第36页 |
4.3 RDA 测试 | 第36-38页 |
4.3.1 材料与设备 | 第36页 |
4.3.2 方法 | 第36-38页 |
4.4 PCR 测试 | 第38-39页 |
4.4.1 材料与设备 | 第38页 |
4.4.2 方法 | 第38-39页 |
4.5 EPP 测试 | 第39-40页 |
4.5.1 材料与设备 | 第39页 |
4.5.2 方法 | 第39-40页 |
4.6 实验结果 | 第40页 |
4.7 讨论与分析 | 第40-43页 |
第五章 各功效成分在牙膏中的应用 | 第43-55页 |
5.1 牙膏基础配方 | 第43-47页 |
5.1.1 牙膏原料 | 第43-44页 |
5.1.2 牙膏工艺流程 | 第44-45页 |
5.1.3 牙膏的主要指标和检测评价方法 | 第45-47页 |
5.2 产品配方的研究 | 第47-55页 |
5.2.1 原料的选择 | 第47-49页 |
5.2.2 配方的筛选 | 第49-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