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 热点事件传播特点方面 | 第10页 |
2. 舆论建构、导向方面 | 第10-11页 |
3. 传播受众方面 | 第11页 |
4. 传播媒介方面 | 第11-12页 |
5. 传播效果方面 | 第12-13页 |
(三)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7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一、关于热点事件 | 第17-23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7-23页 |
1. 热点事件的定义 | 第17-18页 |
2. 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的特点 | 第18-23页 |
二、新媒体语境下热点事件传播过程分析 | 第23-31页 |
(一) 热点事件的一般传播流程分析 | 第23-28页 |
1. 事件的发生 | 第23-24页 |
2. 引起关注 | 第24-25页 |
3. 讨论、互动激烈化 | 第25-27页 |
4. 各方互动,推向舆论高潮,最终解决问题 | 第27-28页 |
(二) 个案分析---以李某某案为例 | 第28-31页 |
1. 事件源头 | 第28-29页 |
2. 引发关注 | 第29页 |
3. 事件发展 | 第29-31页 |
三、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传播的内在规律 | 第31-39页 |
(一) 反应迅速,但受众热度持续时间也短 | 第31-32页 |
(二) 多种传播方式并存 | 第32-35页 |
1. 微博在热点事件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 第32-33页 |
2. 微信等移动终端越来越成为网络民意表达的新平台 | 第33-34页 |
3. 各种传播方式相互影响 | 第34-35页 |
(三) 报道角度的多样性和小众的焦点偏移 | 第35-39页 |
1. 网络语言创新多变 | 第35页 |
2. 受众反馈更加积极活跃,倾向娱乐性 | 第35-36页 |
3. 相似事件的传播 | 第36-39页 |
四、新媒体对热点事件传播过程的作用及影响 | 第39-43页 |
(一) 正面作用 | 第39页 |
1. 传播渠道丰富,网民的关注力,使传播效果扩大化 | 第39页 |
(二) 负面作用 | 第39-43页 |
1. 网络谣言的传播 | 第40页 |
2. 标签化问题 | 第40-41页 |
3. 网络虚拟空间致使部分参与者思想行为偏激,激化矛盾 | 第41-43页 |
五、如何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及发展趋势 | 第43-47页 |
(一) 传统权威媒体把关 | 第43-44页 |
1. 加强信息的把关 | 第43页 |
2. 重视舆论引导 | 第43-44页 |
3. 坚决打击不良信息和言论 | 第44页 |
4. 正确引导增加社会能量 | 第44页 |
(二) 建立多元化的表达机制和沟通渠道 | 第44-45页 |
1. 有效利用媒体 | 第44-45页 |
2. 加强信息透明度,促进政务公开透明 | 第45页 |
(三)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优化传播市场 | 第45-47页 |
1. 建立网络自媒体监督机制 | 第45页 |
2. 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