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光化学物质论文

溶胶—凝胶法制备硅掺杂Eu3+-PMMA荧光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稀土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第11-16页
        1.1.1 稀土离子的发光机理第12页
        1.1.2 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机理第12-13页
        1.1.3 稀土配合物发光的影响因素第13-14页
        1.1.4 稀土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 有机-无机杂化复合材料第16-18页
        1.2.1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思想的提出第16页
        1.2.2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6-18页
            1.2.2.1 溶胶-凝胶法第16-18页
            1.2.2.2 原位聚合法第18页
    1.3 核壳式荧光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第18-20页
        1.3.1 核壳无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概述第18-19页
        1.3.2 分散聚合制备核壳结构机理第19-20页
    1.4 聚合物/SiO_2复合材料第20-22页
        1.4.1 纳米SiO_2的表面改性方法第20-21页
        1.4.2 纳米SiO_2与聚合物基体界面的结合方式第21页
        1.4.3 聚合物/SiO_2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1.4.4 含硅材料的研究意义第22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第22-24页
        1.5.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5.2 创新之处第23-24页
第二章 键合型硅掺杂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24-43页
    2.1 引言第24-26页
    2.2 实验部分第26-29页
        2.2.1 试剂与原料第26-27页
        2.2.2 实验仪器第27页
        2.2.3 过氧化苯甲酰的精制第27页
        2.2.4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精制第27页
        2.2.5 活性硅醇的制备第27-28页
        2.2.6 Eu(MAA)_3phen的制备第28页
        2.2.7 共聚物的制备第28页
            2.2.7.1 Eu(MAA)_3phen-co-PMMA共聚物制备第28页
            2.2.7.2 SiO_2-doped-PMMA(Eu(MAA)_3phen)共聚物的制备第28页
        2.2.8 性能测试与表征第28-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42页
        2.3.1 溶解性能第29-30页
            2.3.1.1 配合物的溶解性能第29-30页
            2.3.1.2 共聚物的溶解性能第30页
        2.3.2 活性硅醇固含量的测试第30页
        2.3.3 共聚物的红外图谱分析第30-32页
        2.3.4 共聚物断面形貌分析第32-33页
        2.3.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第33-34页
        2.3.6 共聚物热稳定性分析第34-36页
        2.3.7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36页
        2.3.8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第36-38页
        2.3.9 发光性能测试第38-41页
            2.3.9.1 不同活性硅醇含量的荧光性能第38-39页
            2.3.9.2 不同稀土配合物含量的荧光性能第39-41页
        2.3.10 SiO_2-doped-PMMA(Eu(MAA)_3phen)共聚物的带隙研究第41-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改性与性能研究第43-61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实验部分第44-47页
        3.2.1 原料与试剂第45页
        3.2.2 实验仪器第45页
        3.2.3 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第45-46页
        3.2.4 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表面改性第46页
        3.2.5 改性前后的二氧化硅微球的性能测试与表征第46-4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7-59页
        3.3.1 二氧化硅微球改性的机理第47-48页
        3.3.2 改性二氧化硅微球提纯第48-49页
        3.3.3 改性前后SiO_2微球的红外谱图分析第49-50页
        3.3.4 改性前后SiO_2微球的粒径分布第50页
        3.3.5 改性前后SiO_2微球的形貌分析第50-52页
            3.3.5.1 不同浓度硅酸钠制备的SiO_2微球的形貌第50-51页
            3.3.5.2 改性时间对SiO_2微球的形貌的影响第51页
            3.3.5.3 KH-570含量对SiO_2微球的形貌的影响第51-52页
        3.3.6 SiO_2微球改性前后的透射电镜分析(TEM)第52-53页
        3.3.7 KH-570改性SiO_2微球前后的热稳定性分析第53-55页
        3.3.8 X射线能谱分析第55-57页
            3.3.8.1 改性时间对SiO_2微球中C含量的能谱分析第55-56页
            3.3.8.2 KH-570含量对SiO_2微球中C含量的能谱分析第56-57页
        3.3.9 SiO_2微球改性前后表面亲疏水性能分析第57-59页
            3.3.9.1 改性时间对SiO_2微球表面亲疏水性能分析第57-58页
            3.3.9.2 KH-570含量对SiO_2微球表面亲疏水性能分析第58-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PMMA-Eu(MAA)_3phen@SiO_2核壳荧光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61-77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实验部分第62-64页
        4.2.1 原料与试剂第62-63页
        4.2.2 实验仪器第63页
        4.2.3 偶氮二异丁氰的精致第63页
        4.2.4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精致第63页
        4.2.5 PMMA-Eu(MAA)_3phen@SiO_2核壳荧光微球的制备第63-64页
        4.2.6 PMMA-Eu(MAA)_3phen@SiO_2核壳荧光微球的性能表征第6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4-75页
        4.3.1 PMMA-Eu(MAA)_3phen@SiO_2核壳荧光微球的形成机理第64-65页
        4.3.2 PMMA-Eu(MAA)_3phen@SiO_2核壳荧光微球的红外图谱分析第65-66页
        4.3.3 PMMA-Eu(MAA)_3phen@SiO_2核壳荧光微球的透射电镜第66-68页
            4.3.3.1 分散剂PVP对核壳粒子的TEM分析第66-67页
            4.3.3.2 单体MMA与无机组分比例对核壳粒子的TEM分析第67-68页
        4.3.4 PMMA-Eu(MAA)_3phen@SiO_2核壳荧光微球的XRD分析第68-70页
        4.3.5 PMMA-Eu(MAA)_3phen@SiO_2核壳荧光微球的热稳定性分析第70-71页
        4.3.6 PMMA-Eu(MAA)_3phen@SiO_2核壳荧光微球的紫外吸收可见分析第71页
        4.3.7 PMMA-Eu(MAA)_3phen@SiO_2核壳荧光微球的发光性能表征第71-74页
        4.3.8 PMMA-Eu(MAA)_3phen@SiO_2核壳荧光微球的带隙特征研究第74-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8页
    5.1 结论第77-78页
        5.1.1 键合型硅掺杂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77页
        5.1.2 PMMA-Eu(MAA)_3phen@SiO_2核壳荧光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77-78页
    5.2 展望第78页
感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9页
致谢第89-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丹参酮ⅡA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
下一篇:NGR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