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目录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论依据 | 第15-18页 |
2.1.1 主导产业理论 | 第15-17页 |
2.1.2 生态县建设的理论 | 第17-18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8-25页 |
2.2.1 主导产业的定义及特征研究 | 第18-19页 |
2.2.2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 | 第19-22页 |
2.2.3 生态县建设研究 | 第22-23页 |
2.2.4 生态县建设下产业定位研究 | 第23-25页 |
3 长汀生态县建设概况及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42页 |
3.1 长汀概况 | 第25-31页 |
3.1.1 自然环境 | 第25-27页 |
3.1.2 资源概况 | 第27页 |
3.1.3 社会发展 | 第27-28页 |
3.1.4 经济状况 | 第28-31页 |
3.2 长汀生态县建设的战略构想 | 第31-33页 |
3.3 长汀生态县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33-37页 |
3.3.1 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 第34-35页 |
3.3.2 工业主导地位凸显 | 第35-36页 |
3.3.3 第三产业逐步壮大 | 第36-37页 |
3.4 长汀生态县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37-39页 |
3.4.1 机遇分析 | 第37页 |
3.4.2 挑战分析 | 第37页 |
3.4.3 优势分析 | 第37-38页 |
3.4.4 劣势分析 | 第38-39页 |
3.5 长汀生态县建设背景下产业发展定位 | 第39-42页 |
3.5.2 绿色工业 | 第40-41页 |
3.5.3 绿色服务业 | 第41-42页 |
4 长汀生态县建设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与指标体系构建 | 第42-50页 |
4.1 生态县建设主导产业特征 | 第42页 |
4.2 生态县建设背景下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 第42-44页 |
4.2.1 生态型基准 | 第43页 |
4.2.2 经济型基准 | 第43-44页 |
4.2.3 社会型基准 | 第44页 |
4.3 生态县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 第44-50页 |
4.3.1 生态县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构建 | 第44-47页 |
4.3.2 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比较 | 第47-50页 |
5 基于长汀生态县建设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50-65页 |
5.1 以长汀工业主导产业选择作为实证分析的原因 | 第50-51页 |
5.1.1 工业是推动长汀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 第50页 |
5.1.2 长汀县规模以上工业多是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 第50页 |
5.1.3 长汀工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最为突出 | 第50-51页 |
5.1.4 三大统计口径不同 | 第51页 |
5.2 长汀工业主导产业指标的数据测算及分析 | 第51-57页 |
5.2.1 相关指标选取 | 第51-52页 |
5.2.2 长汀县22产业指标数据计算 | 第52-57页 |
5.3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57-61页 |
5.4 基于因子分析结果与长汀现有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 第61-64页 |
5.4.1 纺织服装业 | 第61-62页 |
5.4.2 农副产品加工业 | 第62页 |
5.4.3 机械电子产业 | 第62-63页 |
5.4.4 矿产资源类产业 | 第63-64页 |
5.5 未选中产业分析 | 第64页 |
5.6 结果讨论 | 第64-65页 |
6 促进长汀生态县建设主导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 第65-69页 |
6.1 不断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 | 第65页 |
6.1.1 转变政府职能 | 第65页 |
6.1.2 制定符合生态县建设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政策 | 第65页 |
6.1.3 完善产业投融资体系 | 第65页 |
6.2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 第65-67页 |
6.2.1 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 第65-66页 |
6.2.2 培养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 第66页 |
6.2.3 加强环境保护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 | 第66-67页 |
6.3 改善企业投资环境 | 第67页 |
6.3.1 依托生态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 第67页 |
6.3.2 通过项目带动,壮大产业规模 | 第67页 |
6.3.3 大力推进企业重组,发挥品牌效应和龙头企业作用 | 第67页 |
6.4 坚持“生态立县”和水土流失治理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